博州路
蒙古至元四年 (1267) 升博州置,属中书省。治所在聊城县 (今山东聊城市)。辖境相当今山东聊城、茌平、莘县等市县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 改东昌路。
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以博州改置,治所在聊城县(即今山东聊城市),属中书省。辖境相当今山东省聊城、茌平、莘等市县地。十三年改为东昌路。
蒙古至元四年 (1267) 升博州置,属中书省。治所在聊城县 (今山东聊城市)。辖境相当今山东聊城、茌平、莘县等市县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 改东昌路。
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以博州改置,治所在聊城县(即今山东聊城市),属中书省。辖境相当今山东省聊城、茌平、莘等市县地。十三年改为东昌路。
即杏园渡。北宋置镇,属汲县。在今河南卫辉市东南。古镇名。在今河南省卫辉市东南。旧黄河渡口。唐乾元初郭子仪自杏园渡河至获嘉县,于此败安庆绪将安太清之兵。宋置镇,属汲县。
亦作黄雒河镇。即今安徽无为县北三十里黄雒乡。明置巡司于此。
在今山西五台县东北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东。为喇嘛庙。唐时创建 (一说宋元祐中建)。明弘治五年 (1492) 重建。现存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配殿、禅院及各殿塑像等,齐备无损,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
亦作蓝豪山。在今广东乐昌市西北。《方舆纪要》卷102乐昌县: 监豪山“在县西六十里。《旧志》:山高圆五百里,接曲江县界。岩岭峻阻,其上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谓之泷中,以泷水所经也。泷水悬湍回注,崩浪震山
清置,属长子县。即今山西长子县北鲍店镇。《清一统志 · 潞安府一》: 鲍店镇 “在长子县北四十里,为太原孔道,本朝康熙中增设驻防”。在山西省长子县北端。面积49.5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
①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废黄河南岸。《水经·淮水注》 载: “淮水又东径广陵淮阳城南,城北临泗水,阻于二水之间。《述征记》: 淮阳太守治。自后置戍,县亦有时废兴也。” 为南北战守要地。《资治通鉴》: 南朝
即今四川大足县东南邮亭镇。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大足县:邮亭铺“在县东八十里”。
即今陕西淳化县东冶峪河。《水经·渭水注》:“郑渠又东径捨车宫,南绝冶谷水。”《清一统志·邠州》 引《淳化县志》:“冶谷水在县东门外,即县河,一名淳化河。源出蝎子掌山,径县东合甘泉水、马跑泉,又东南流径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始兴县置,属遂州。治所在今四川潼南县西北玉溪镇西青石坝。《旧唐书·地理志》 青石县: “以县界有青石祠为名。”《寰宇记》 卷87青石县: “以界内有青石山为名。” 大业初属
即次沟村。在今河北阜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明嘉靖二十五年 (1546) 矿工起义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