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寺
原名中都寺。在今山西平遥县城西南十四里桥头村北侧。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明代曾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和塑像大都为明代遗物。有三进院落。除山门外,中轴线有天王殿、弥陀殿、大雄宝殿、佛母殿,两厢配有罗汉殿、地藏殿、钟鼓楼、千佛殿、菩萨殿等。各殿满布彩塑,原有二千零五十二尊,现在完好的有一千五百六十六尊。其中天王殿金刚与罗汉殿中的罗汉造型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名中都寺。在今山西平遥县城西南十四里桥头村北侧。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明代曾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和塑像大都为明代遗物。有三进院落。除山门外,中轴线有天王殿、弥陀殿、大雄宝殿、佛母殿,两厢配有罗汉殿、地藏殿、钟鼓楼、千佛殿、菩萨殿等。各殿满布彩塑,原有二千零五十二尊,现在完好的有一千五百六十六尊。其中天王殿金刚与罗汉殿中的罗汉造型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即战国魏逢泽。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汉书·地理志》 河南郡开封县: “逢池在东北。” 即此。见“逢泽(2)”。
即土尔扈特南中旗。旗府驻地在今青海兴海县西南,后迁今青海海晏县西北。
又名沫水、涐水。即今四川西部大渡河。《汉书·地理志》 蜀郡汶江县:“渽水出徼外,南至南安,东入江,过郡三,行三千四十里。” 《舆地纪胜》 卷146嘉定府: 沫水 “一名渽水,一名涐水,今曰阳江”。古水
①在今四川泸定县东,与天全县交界。历为川、藏路所经之地。海拔3040米。民国刘赞廷《泸定县志》:“本县北由马鞍山绵亘南伸向二郎山至飞越岭。”②在今陕西子长县西安定镇南。《方舆纪要》卷57安定县:二郎山
①在今江西遂川县北。《明一统志》 卷56吉安府: 蜀水 “水势湍急奔泻,如蜀江三峡,故名”。《清一统志·吉安府一》: 蜀水 “在龙泉县北一百二十里。亦名禾蜀水。有二源,俱在县西北界。左源清湛,右源稍浑
在今江苏仪征市东北十里。《宋书·沈庆之传》: 大明三年 (459),竟陵王诞据广陵反,沈庆之 “率众讨之,至欧阳”,即此。
辽圣宗陵。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索博日嘎苏木白塔子西北二十余里处。兴宗景福元年(1031)于永庆陵之南置庆州。《辽史·地理志》 庆州:“庆云山,本黑岭也。圣宗驻跸,爱羡曰:吾万岁后当葬此。兴宗遵遗命,建
明成化四年 (1468) 置,属泸州卫。在今四川兴文县南。《方舆纪要》 卷72泸州卫: 洞扫堡在“卫南三十里。本蛮砦。成化四年,官军攻都掌蛮,破其洞扫、海纳、龙背、豹尾等砦。事平,改为堡”。后废。在今
在今江西萍乡市北。《方舆纪要》 卷87萍乡县: 案山岭 “在县北五十里。左右两山相峙,中平如案,因名。有亭曰高安,为往来休息之所”。
北周天和二年 (567) 置,为恒州治。治所在盩厔县 (今陕西户县西北三十五里)。建德三年(574) 废。北周天和二年(567年)置,治盩厔县(今陕西户县西北)。属恒州。辖境约当今陕西省户县一带。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