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吴城

吴城

①即虞城。在今山西平陆县北。周初封虞国于此,春秋时为晋所灭。《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大阳县注:“吴山在西,上有吴城,周武王封太伯后于此,是为虞公。为晋所灭。”战国属魏。《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三年(前254),“秦使摎伐魏,取吴城”,即此。

②在今山西离石县东南六十里吴城镇。《方舆纪要》卷42孝义县:吴城“战国时,魏吴起为西河守,筑此城以拒秦,因名。近时贼据吴城,从向阳峡窥汾州,即其处也”。

③即春秋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市。《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使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指此。

④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南。《资治通鉴》: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吴喜“自国山进屯吴城”。胡三省注曰:“吴城当在义兴西南,《九域志》所谓泰伯城是也。”

⑤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废黄河南岸。宋南渡后,曾置县于此。《宋会要辑稿·方域六》:绍兴三年(1133)吴城县废为镇,“淮南东路安抚提刑司言,楚州吴城县所管止有八十八户,乞依旧为镇,隶淮阴县”。

⑥即今江苏泗洪县东南城头乡。《寰宇记》卷16临淮县:“吴城亦名高平郡,在旧徐城北三十里,东临废通济渠。《旧经》云,太建六年陈将吴明彻于此置高平郡。隋开皇四年废。”

⑦相传五代时吴国筑,为屯戍处。故址有二,均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南。《舆地纪胜》卷34临江军:废吴城,一“在清江县(治今临江镇)西三十里建安乡”,一“在清江县(治今临江镇)西南三十五里思贤乡”。

⑧一名吴亭。在今河南获嘉县西。《魏书·地形志》 南修武县:“有吴城。”

⑨三国吴置,在今湖北秭归县(剪刀峪)东北茅坪镇。《舆地纪胜》卷74归州:太清镇“《元和郡县志》云,在秭归县东七里。相传云,此城居三峡要冲,塞山蛮之路,孙权于此置城以备蜀,号曰吴城”。


(1)又称虞城(吴、虞两字古相通用)。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西周初年封虞国于此。春秋时为晋所灭。《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大阳县注:“吴山在西,上有吴城,周武王封泰伯后于此,是为虞公。为晋所灭。”战国属魏。《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三年(前254年),“秦使摎伐魏,取吴城”;《续汉书·郡国志》河东郡大阳有吴山,上有虞城,皆即此。(2)在今江苏省宜兴市西南。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年),河东太守吴喜东讨孔觊,自国山进屯吴城,即此。一说即泰伯城,在今江苏省无锡市东南梅村。


猜你喜欢

  • 蒲家庄

    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城东南七里。为清代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 的作者蒲松龄故里。集镇名。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中部。属洪山镇。人口1220。建村宋代,初名三槐庄,以村内有古槐三株得名。明初以村东有井,井

  • 丰川卫

    清雍正十二年(1734)置,属大同府。治所在高庙子(今内蒙古兴和县东南高庙子乡)。乾隆十五年十二月(1751年1月)裁。

  • 神女峰

    亦名望霞峰、美人峰。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北岸,为巫山十二峰之一。南宋陆游 《入蜀记》:“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讬。” 历代咏神女峰之诗篇甚多,如唐刘禹锡 《巫山

  • 九穴泊

    在今山东高密市西北二十五里。 《方舆纪要》卷36高密县:九穴泊“泊有九沟,因名”。

  • 大名县

    五代汉乾祐元年(948)改广晋县置,为大名府治。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旧府城)。北宋熙宁六年(1073)并入元城县。绍圣三年(1096)复置,属大名府。政和六年(1116)徙治南乐镇(今大名县

  • 湔堰

    即都江堰。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岷江中。《水经·江水注》: “江水又历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塴,塴有左右口,谓之湔塴,江入郫江,检江以行舟。《益州记》 曰: 江至都安堰其右,检其左,其正流遂东

  • 天仓墩

    即今甘肃金塔县东北天仓乡。明、清时驻兵戍守处。清梁份《秦边纪略》卷4:“天仓墩在(金塔寺堡,今金塔县)东北二百六十里。明时墩军,呼天仓军,名鬼门关。”

  • 阿拉善额鲁特旗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设阿拉善额鲁特旗,直隶理藩院。札萨克驻定远营(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驻地巴彦浩特)。1914年划归甘肃省,属宁夏护军使。1928年属宁夏省。1949年改为阿拉善旗。1952年改设

  • 花面国

    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与苏木都剌国接界。为东西方海上交通线上所经。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花面“其山逶迤,其地沮洳, 田极肥美,足食有余。男女以墨汁剌于其面,故谓之花面,国名因之”。南宋赵汝适《

  • 普雄村

    在今四川越西县东普雄河岸。《清史稿·四川土司传》: 同治年间,越嶲彝民起事,周达武率兵镇压,“进驻保安,攻降浴马里、阿波落、跑马坪、燕麦厂,遂克普雄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