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吴州

吴州

①南朝梁太清三年(549)改吴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大宝元年(550)复为吴郡。陈祯明元年(587)又置吴州。辖境相当今江苏苏州、昆山二市以南,上海市嘉定、奉贤西南,浙江长兴、安吉、桐庐以东,富春江以北地区。隋平陈改名苏州,大业初又改为吴州。大业三年(607)废。

②南朝梁承圣二年(553)置,治鄱阳郡(治今江西波阳县)。陈光大元年(567)废。

③北周大象中改东广州置,治所在广陵县(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辖境相当今江苏洪泽湖以东,江北淮南地区。隋开皇九年(589)改名扬州。

④隋开皇九年(589)改东扬州置,治所在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市)。辖境相当今浙江浦阳江(浦江县除外)、曹娥江、甬江流域。大业元年(605)改名越州。

⑤唐武德三年(620)置,治所在吴陵县(今江苏泰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泰州、姜堰二市地。七年(624)废。


(1)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置,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苏州、昆山二市以南,上海市嘉定、奉贤二区以西南,浙江省长兴、安吉、桐庐等县以东,富春江以北地区。大宝元年(550年)废,陈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改名苏州。大业初又改吴州,三年(607年)改吴郡。(2)南朝梁承圣二年(553年)置,治鄱阳郡(治今江西鄱阳县)。辖境相当今江西省信江、乐安江、昌江流域。陈光大元年(567年)废。(3)北周大象中改东广州置,治广陵县(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岗上)。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洪泽湖以东的江北淮南地区。隋开皇九年改名扬州。(4)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东扬州置,治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市)。辖境同越州。大业初改名越州。(5)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治吴陵县(今江苏泰州市)。七年废。


猜你喜欢

  • 阳岐山

    即今湖北石首市内绣林山。《晋书·刘驎之传》:驎之“居于阳岐,在官道之侧,人物来往,莫不投之”。《水经·江水注》:“江水又右径阳岐山北。”《旧唐书·地理志》石首山:“显庆元年,移治阳岐山下。”即此。

  • 白鹭洲书院

    在今江西吉安市东赣江白鹭洲上。《清一统志·吉安府》:白鹭洲书院“在府城东白鹭洲上。宋淳熙间知吉州江万里尝延欧阳守道以教俊秀,置田租八百石有奇。理宗赐御书匾额。元设山长于此。本朝康熙三十年重建”。

  • 刈陵县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改潞县置,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黎城县北十里古县。建义元年(528)改属襄垣郡。北周属上党郡。隋开皇三年(583)属潞州。十八年(598)改黎城县。古县名。北魏太平真君十一

  • 铁骊王府

    在今黑龙江铁力市境。辽时为铁骊族的活动中心。

  • 白沟河

    古玄水。即今河北卢龙县东北青龙河。为滦河支流。《清一统志·永平府一》:白沟河“源出阳山之阴,绕城东北,西流入青龙河”。

  • 绿麻县

    西魏置,为上黄郡治。治所在今湖北荆门市东南一百四十里沙洋镇。隋大业初改名章山县。古县名。西魏置,治今湖北省荆门市北,为上黄郡治。隋大业初改名章山县。

  • 成都府

    唐至德二载(757)以蜀郡为玄宗“驻跸”之地升为成都府,建号南京。上元元年(760)撤销京号,为剑南四川节度使治。治成都县、蜀县(后改华阳县,今四川成都市)。宋为成都府路治。蒙古入蜀改为成都路。明复改

  • 天师洞

    古名延庆观、昭庆观、常道观。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青城山第三混元顶峭壁间,为青城山道教宫观之一。《舆地纪胜》卷151永康军:延庆观,“自会庆宫西行一二里,有观曰常道,乃古黄帝祠。《青城山记》云:在黄庭授

  • 苏澳门

    在今台湾省宜兰县南。《清史稿·地理志》 台北府:“苏澳门”等“并在宜兰县南,俱入于海”。

  • 松溪堡

    明置,属茂州。在今四川茂县西北五十里飞虹乡 (松溪堡)。明曹学佺 《蜀中广记》 卷32引 《边防记》: “松溪堡附近黑苦七族番众二千有奇。嘉靖间攻围堡城,绝我饷道,要我重赂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