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和州

和州

①北齐天保六年 (555) 置,治所在历阳县(即今安徽和县)。《舆地纪胜》 卷48引 《元和志》:“北齐以两国协和,故谓之和州。” 辖境相当今安徽和县、含山等县地。隋大业初改为历阳郡。唐武德三年(620) 复为和州。天宝初又改为历阳郡,乾元初复为和州。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为和州路。二十八年 (1291) 复降为和州。至正二十七年 (1367) 朱元璋废历阳县入州。明洪武三年 (1370) 废州为历阳县,寻复为和州直隶州。清属安徽省。1912年废,改置和县。

②北周保定二年 (562) 置,治所在伏流城(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六里陆浑村)。隋开皇改为伊州。

③唐武德元年 (618) 置,治所在南和县 (今河北南和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南河县地。四年 (621)废。

④一名火州。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四十余里高昌故城。《金史·粘割韩奴传》: “粘割韩奴自和州往使(耶律) 大石……大石怒乃杀之。”

⑤元初置,属北京路。治所在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至元五年 (1268) 废入利州。


(1)北齐天保六年(555年)置,治历阳县(今安徽和县)。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和县、含山等县地。隋大业初改为历阳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复为和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历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又为和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路,二十八年仍降为州,属庐州路。明洪武初省州入历阳县,二年(1369年)复改县为和州,直隶南京。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属安徽省。1912年废本州为县。隔江与采石相对,为江防重镇。隋、唐、明统一江南,皆在此渡江。(2)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改北荆州置,治南陆浑县(今河南嵩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嵩县、伊川县、汝州市一带。隋开皇初改置伊州。(3)见“高昌”。


猜你喜欢

  • 麻浩崖墓

    在今四川乐山市东二里凌云寺与乌龙寺之间麻浩湾。开凿于东汉时期,共有二百余座墓穴,墓室类型多样,大小不一,其中1号墓规模最大。墓内浮雕题材丰富多样,有停车话别、孙叔敖故事、老莱子娱亲、荆柯刺秦王、牧马、

  • 西津镇

    五代王闽时置,属龙津县。在今福建南平市西,富屯溪、沙溪交会之口。宋属剑浦县。《元丰九域志》卷9南剑州:剑浦县有西津镇。明嘉靖《延平府志》卷4古迹:废四镇,“延平旧有四镇……南平县西四十里,沙县、顺昌二

  • 灵关镇

    唐武德六年(623)于废灵关县置,属卢山县。在今四川宝兴县南灵关镇。《元和志》卷32卢山县:灵关镇“在县西北六十里,车灵山在下。山有峡口似门,阔三丈,长二百步。关外即夷僚界”。《寰宇记》卷77卢山县:

  • 十部县

    唐武德七年(624)置,属西利羁縻州。治所在今四川攀枝花市附近。贞观十一年(637)属微州。后废。唐羁縻县。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今四川省攀枝花市南,一说今云南省永仁县北仁和街。属羁縻利州(一作西

  • 乌江关

    明洪武中建,在今贵州遵义县西南乌江镇。《方舆纪要》卷70遵义府遵义县:“(明)万历中,杨应龙败官军于乌江,旋趋河渡,贵州震动。既而黔帅童元振复克乌江关。”在今贵州省遵义县南乌江镇。明万历二十八年(16

  • 明溪城

    即今湖南沅陵县西北明溪口镇。《方舆纪要》 卷82永顺宣慰司: 明溪城 “在司东南。宋康定中,辰州蛮彭仕义叛,命雷简夫讨之。简夫至辰州,进筑明溪上、下二寨,夺其险要,拓取石马岩故地五百余里,即此城也”。

  • 桑田

    ①春秋虢邑,后属晋。在今河南灵宝市北二十二里稠桑村西一里。《左传》: 僖公二年 (前658),“虢公败戎于桑田”。即此。②即今广东潮阳市西北三十里桑田。明正统十三年 (1448) 置巡司于此。古邑名。

  • 曲宿尔

    即曲水宗。在今西藏曲水县东北曲水。见“曲水县(2)”。

  • 昌洛县

    北周改南渑池县置,属宜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宁县西,洛水北。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为洛水县。古县名。北周改南渑池县置,治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属宜阳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洛水县。

  • 临邛山

    亦名邛崃山。在今四川邛崃市西南。《元丰九域志》卷7: 临邛县 “有临邛山”。嘉庆 《邛州志》 卷4: 邛崃山在 “州治南八里。山脉自沉黎延走数百里至州,环抱为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