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喀尔喀

喀尔喀

明、清蒙古部名。明代汉文文献译为 “罕哈”,清代译为 “喀尔喀”。明中叶,蒙古达延汗分其地为左、右翼各三万户,喀尔喀为左翼三万户之一,因地在哈剌哈河 (Qalqa) 流域而得名,封其子阿勒楚博罗特、格埒森札共领之。后阿勒楚博罗特子虎喇哈赤率部南迁至辽河流域,其五子分领五部 (五鄂托克,明人称为 “五大营”),为内喀尔喀。五部为翁吉剌特、扎鲁特、巴约特、巴林、乌济业特。明末,翁吉剌特、巴约特、乌济业特三部被并入察哈尔,余众或投明朝,或投后金 (被编入满洲八旗); 扎鲁特、巴林两部归降后金,从征有功,编为内扎萨克蒙古旗,清代属昭乌达盟。格埒森札七子留居故土,分领七鄂托克,分左、右翼,为外喀尔喀。明后期,其势力扩展至杭爱山地区,于是右翼居杭爱山,左翼居土拉河及其以东。格埒森札长子之曾孙、右翼长素巴弟,始号扎萨克图汗; 第三子之曾孙、左翼长衮布,始号土谢图汗; 第五子之孙硕垒居克鲁伦河,始号车臣汗。康熙二十七年 (1688),外喀尔喀三汗所部遭噶尔丹侵掠,皆投归清朝; 三十年,编为外扎萨克蒙古旗三十二个。三十六年,返回漠北。雍正间,从土谢图汗部中分出赛音诺颜部,遂为四部,各设一盟。至乾隆时,外扎萨克喀尔喀蒙古四盟属旗增至八十六个。


猜你喜欢

  • 大公府

    又作公爷府。即今内蒙古喀喇沁旗驻地锦山镇。清乾隆八年(1743)建公爷府于此。1948年喀喇沁右旗迁驻于此。1949年置喀喇沁旗。1956年设公爷府镇。1966年改名锦山镇,取锦绣河山之意。

  • 阿克苏县

    1913年改温宿府置,属新疆阿克苏道。治所即今新疆阿克苏市。因阿克苏河得名。1930年属阿克苏行政区,后直属新疆省。1983年改为阿克苏市。旧县名。本温宿府,1913年裁府改置,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

  • 浒山市

    即今浙江慈溪市 (浒山镇)。旧属余姚县。清乾隆 《绍兴府志》 卷7 《市》 引 《万历志》: 浒山市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三山所城东门”。1954年后为慈溪县治。

  • 南华县

    唐天宝元年 (742) 改离狐县置,属曹州。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市西北四十五里李庄集。北宋属兴仁府。金时为黄河淹废。(1)古县名。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离狐县置,治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北李庄集。属济阴郡。唐

  • 北台山

    ①在今福建古田县北。《方舆纪要》卷96古田县:北台山“在县西一里。高耸如台”。②在今广东中山市南。《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香山县:北台山“在县(今中山市)南四十里。又南二十里曰南台山,两山相对如台”

  • 洪岩

    ①在今江西乐平市东北。《寰宇记》 卷107乐平县: 洪岩 “在县东北九十里。高耸百丈,盘亘四十里,云气泉声四时不绝”。②在今湖北恩施市南。《清一统志·施南府》:洪岩 “在恩施县南三十里。高出群山。上有

  • 黄白城

    在今陕西三原县东北十里。《后汉书·董卓传》: 兴平二年 (195),李傕“欲徙帝于池阳黄白城”。即此。在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三国志·魏志》:东汉兴平二年(195年)李傕乱政,谋徙献帝于此。

  • 北楼墟

    在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东北。《清史稿·地理志》 泗城府西隆州:南盘江“经州北,东南至北楼墟,冷水河合治西小水,东北流注之”。有隆林营外委驻守。

  • 黍丘亭

    在今河南夏邑县西南。《左传》: 哀公七年(前488),宋围曹,“筑五邑于其郊”,“黍丘” 为其中之一。杜注: “梁国下邑县西南有黍丘亭。”

  • 伊娄埭

    亦作伊娄堰。在今江苏邗江县南。《新唐书·齐澣传》:开元间,“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澣徙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以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又立伊娄埭,官征其入”。见“伊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