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关
一名大喜峰口关、长城口关。明置,属遵化县。在今河北迁西县北六十里喜峰口。元许有壬《圭塘小藁》 卷2 《喜逢口》 称: “滦阳驿东北四十里有双冢,世传昔有久戍不归者,其父求之,适相遇此山下,相抱大笑,喜极而死,遂葬于是,俗因谓之喜逢口。” 又 《方舆纪要》 卷12遵化县: 喜峰口关 “关城周三里,关口有来远楼,可容万人。……宣德三年车驾由喜峰口大败三卫之众于宽河。嘉靖十年,三卫连兵入犯喜峰口,自此益增兵戍守,为蓟边重地”。
一名大喜峰口关、长城口关。明置,属遵化县。在今河北迁西县北六十里喜峰口。元许有壬《圭塘小藁》 卷2 《喜逢口》 称: “滦阳驿东北四十里有双冢,世传昔有久戍不归者,其父求之,适相遇此山下,相抱大笑,喜极而死,遂葬于是,俗因谓之喜逢口。” 又 《方舆纪要》 卷12遵化县: 喜峰口关 “关城周三里,关口有来远楼,可容万人。……宣德三年车驾由喜峰口大败三卫之众于宽河。嘉靖十年,三卫连兵入犯喜峰口,自此益增兵戍守,为蓟边重地”。
①唐先天元年 (712) 以避李隆基讳改隆山县置,属眉州。治所即今四川彭山县。明曹学佺《蜀中广记》 卷52彭山县: “因县之彭女山为名。” 天宝元年 (742) 属通义郡,乾元元年 (758) 复属眉
聚名。 又作门。 即今甘肃武山县东三十里洛门镇。《后汉书·光武帝纪》: 建武十年 (34),“冬十月,中郎将来歙等大破隗纯于落门”。即此。《水经·渭水注》: “渭水又东
西汉置,属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昌邑市东南四十里。元朔元年(前128)封河间献王子礼为平城侯。建始二年(前31)封胶东顷王子邑为侯国于此。东汉省。西汉建始二年(前31年)封胶东顷王子邑置,在今山东省昌邑
即今湖北监利县东南三十二里下车湾市。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监利县东南有下车湾市。
古巨梁水。源出今河北迁西县东南,西南流经丰润、玉田,至天津市宝坻县入蓟运河。《方舆纪要》卷17迁安县:还乡河“在县西北七十里,汇诸山溪之水,流径县西。一云源出黄山,西南流入丰润县界,为便水之上源。成化
西汉置,初属鄣郡,元封二年(前109) 属丹阳郡。治所在今安徽繁昌县西北。西晋属宣城郡。东晋宁康初 (373) 改名阳谷县,寻废。
在今云南盈江县北部,苏典东北十二里勐戛山麓。明万历二十二年 (1594) 云南巡抚陈用宾筑,为腾越八关之一。在今云南省腾冲县西北猛卡山上,为通往缅甸要冲,明腾越八关之一,清初设有公署,驻兵戍守。
即今台湾省台北县西北八里乡。清雍正九年(1731)于此置八里坌巡司。同治《淡水厅志》卷2:八里坌山“山凡八面,故名”。八里坌因山为名。即今台湾省台北县八里乡。本台湾土著番社。台湾北部开拓之初,此地为一
在今河北高阳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12高阳县: “榆堤在县东南。延袤二十余里。县当马家河诸水下流,藉堤以防决溢之害。”
即镇江府内子城。在今江苏镇江市内。《方舆纪要》 卷25镇江府丹徒县 “京口” 条引 《城邑考》: “郡有子城,周六百三十步,即三国吴所筑,内外皆周甃以甓,号铁瓮城。晋郗鉴、王恭镇此,皆更为营缮。南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