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四川省

四川省

简称川、蜀。清顺治二年(1645)改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置,省会在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及西藏江达、贡觉、芒康以东地区。清末,扩大包括西藏昌都地区。民国治所在成都市。1939年将今雅安地区、凉山、甘孜两自治州划归西康省。1955年撤销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省,金沙江以西划归西藏自治区。


简称川或蜀。在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面积48.5万平方千米。人口 8529.4 万。辖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南充、宜宾、广安、达州、巴中、雅安、资阳、眉山18地级市,阿坝藏族羌族、甘孜藏族、凉山彝族3自治州及43市辖区、14县级市、120县和4自治县。省人民政府驻成都市。商、周时期,四川东部和西部分别建立巴、蜀两国,蜀都于今成都市,巴都于今重庆市江北区。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灭巴、蜀,置巴郡,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置蜀郡。西汉高帝时析巴、蜀两郡置广汉郡。武帝时增置沈黎、越嶲、犍为、汶山等郡,后废沈黎、汶山郡;置益州刺史部,以监察郡县。东汉初治雒县(今广汉市北),后移治成都县(今成都市)。东汉建安末复置汶山郡,又相继置巴西、巴东、涪陵等郡。三国时为蜀汉政权统治,属益州,辖13郡。西晋时,北部和东部边缘分属梁州、荆州,中部属益州。西晋末,今四川东部为成汉政权所据,政区多有改变,增置汉原郡,分汉嘉郡置沈黎郡,益州治成都,荆州镇巴郡,梁州治晋寿。由于战乱,北方士族和关陇流民纷纷南下,建置侨州郡县,政区建置变化较大,析置较多。南北朝时,今境为南朝宋、齐、梁和北朝西魏、北周所有,州、郡、县建置更改纷繁。隋开皇初以州统县,大业初改以郡统县,有24郡、170多县。唐贞观初设剑南道、山南道,剑南道辖今大雪山、雅砻江下游以东、涪江流域以西、嘉陵江以西、大渡河以东地区。开元七年(719年)设剑南节度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山南道为山南东、西二道,山南西道辖今境东部,山南东道辖今境东小部。至德二载(757年)分剑南节度使为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简称东川、西川节度使。川为“平川广野”之意。大凉山西南地区在中唐以后属南诏。五代为“前蜀”和“后蜀”所据,政区因循唐制少有改变。北宋初置西川路、峡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利州路,分峡路为梓州路(后改潼川府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是为“四川”得名之始。路下置府、州、军、监。大凉山西南地区属大理。元至元八年(1271年)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省建省之始,成都为省治也自此始,南部属云南行省。县经减并后,基本上形成现今分布格局。元末,夏农民政权据川蜀,都重庆共十一年(1361—1371),州、县多有增、并、省、改而沿于后。明代沿用行省,省境已达川西高原和大凉山地区。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置四川布政使司。清代西部省境达金沙江以西,今四川省境界基本确定。1912年以府、州、厅、县直属于省。1913年分全省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东和边东、边西七道,废府、州、厅,以县直隶于道。1914年设置西川、东川、建昌、永宁、嘉陵五道,划康定以西为川边特别区,受四川省节制。1926年改川边特别区为西康屯垦区。1928年废道以县直隶省,并置成都市;1929年置重庆市,均为省辖市。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入川,至1935年4月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在四川东北和陕西南部建置川陕革命根据地。1939年置西康省,同年置自贡市为省辖市。1939年改重庆市为直辖市,1940年定为“陪都”。1949年底,重庆市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成为西南地区的政治中心。1950年撤销四川省,分设川西、川东、川北、川南四行署区和重庆市,同年将康属地区建置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2年撤销西南军政委员会和四个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1953年改茂县专区置四川省藏族自治区。1954年改重庆市为省辖市(地级)。1955年改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为西康省藏族自治州,改凉山彝族自治区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同年10月撤销西康省,将金沙江以东所属各专区、州、市、县并入四川省。1997年重庆市划出,升设中央直辖市。至2004年,行政区划始成今状。境内地处中国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全省可分为东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高原山地两大部分。盆周大山环绕,北有米仓山、大巴山,西有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西南为大凉山,南是大娄山,东有巫山等。大部分海拔在 1000 米以上。成都平原系中国西南最大的平原,面积 9000 多平方千米。盆地东部是由一系列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条状背斜山岭组成的平行岭谷,海拔一般为700~800米。川西高原山地平均海拔 3000 米以上,地面起伏和缓,多草原和沼泽,若尔盖沼泽为中国第二大沼泽。川西南山地属横断山脉一部分,山体相对高度大,自然景观垂直变异明显。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 7556 米,为全省最高峰。长江水系在四川全省发育广泛,有岷江、沱江、嘉陵江、雅砻江、乌江等大支流。水力资源丰富,占全国水能蕴藏量的26.8%,可开发电力总量 9167 万千瓦。东部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山区属南温带-中亚热带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1~19℃,1月-12~10℃,7月10~30℃。年平均降水量500~1200 毫米。农业基础雄厚,粮食、油菜籽、蚕茧、柑橘、油桐、生猪、中药材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石油、天然气、井盐、石棉、铜、铝土、锌等。钛、锶、钒、芒硝、碘、镉、萤石、水晶等位居全国前列。为国家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之一,电子设备、重型机械、优质钢材、化工原料、内燃机车等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特产蜀锦、蜀绣、竹丝瓷胎等。“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沱牌曲酒”等名酒均产于四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历史。成渝、成昆、襄渝、内宜、宝成等铁路干线及广旺、宜珙、资威、成汶等铁路支线为省内主要交通干线。公路四通八达,有成渝、成绵、成南、成雅、成乐、内宜、绵广等高速公路。内河航运以川江为主,通航里程达 7998 千米。航空运输迅速崛起,有50余条国内、国际航线。有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学校及百余所科研机构。成都、自贡、阆中、宜宾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剑门蜀道、九寨沟、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兴文石林、蜀南竹海等著名风景区。其中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风景名胜区为世界自然遗产。纪念地有成都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泸定桥等。


猜你喜欢

  • 卜奎

    亦作卜魁。即齐齐哈尔城,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市旧城区。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1:“齐齐哈尔,屯名,在今城西南十余里,城所在号卜奎。相传筑城议在齐齐哈尔,既以中隔嫩江不便,改今地,故齐齐哈尔虽以名城,而卜奎

  • 高眉山

    ①在今浙江兰溪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93兰溪县: 高眉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杰出群峰,石壁凌空,松阴盖地”。②在今四川万源市南。《方舆纪要》 卷69太平县: 高眉山在 “县南百五十里。山高而长,两

  • 江海关

    即今上海市海关的旧称。

  • 琐泽

    又作沙泽。春秋晋地。在今河北大名县东。《春秋》: 成公十二年 (前579),“公会晋侯、卫侯于琐泽”。《公羊传》 作沙泽。又作沙泽。春秋晋地。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春秋》成公十二年(前579年):“成

  • 左云川卫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并大同左卫、云川卫置,治所即今山西左云县。清顺治七年(1650)改为左云卫。

  • 沁园

    在今河南沁阳市东北沁水北岸。《清一统志·怀庆府二》:沁园“金时官僚宴会之所,有石图本。今废”。

  • 于已尼大水

    又名北海。即今俄罗斯境之贝加尔湖。《魏书·乌洛侯国传》:乌洛侯“又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已尼大水,所谓北海也”。

  • 阜宁湖

    亦作阜安湖。在今江苏淮安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22淮安府: “阜宁湖在府西南五十里,通高家堰之南,又西接洪泽湖。淮水盛涨,往往挟湖水为患,堤防常切焉。”

  • 永清门

    即覆盎门。汉长安城南面东头一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大白杨、小白杨二村之北。《三辅黄图》卷1:“长安城南出东头第一门曰覆盎门, 一号杜门。……王莽更名曰永清门长茂亭。”

  • 平梁城

    南宋淳祐中建。在今四川巴中市西二十五里平梁山上。道光《保宁府志》卷15:《张实筑平梁城题名记》:“大宋淳祐十一年都统制忠州刺史环卫张实大使余龙学诸军创平梁山城。山名取抚平梁州之义,地则坐据要地,壁立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