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山县
西晋永兴初分阳羡地置,属义兴郡。治所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南五十里国山西麓,章溪东岸。东晋成帝时移于平地,离旧城七里。《宋书·孔觊传》:泰始二年 (466),义兴太守刘延熙叛,吴喜进击,“自国山进吴城,去义兴十五里”。隋开皇九年 (589)废入义兴县。
古县名。西晋永嘉四年(310年)分阳羡县置,治今江苏省宜兴市西南五十里国山西、章溪东岸。属义兴郡。隋废入义兴县。南朝宋泰始初,义兴(治今宜兴市)太守刘延熙举兵,宋遣吴喜进击,自永世(今江苏溧阳市南)至国山,进屯吴城(今宜兴市西南),即此。
西晋永兴初分阳羡地置,属义兴郡。治所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南五十里国山西麓,章溪东岸。东晋成帝时移于平地,离旧城七里。《宋书·孔觊传》:泰始二年 (466),义兴太守刘延熙叛,吴喜进击,“自国山进吴城,去义兴十五里”。隋开皇九年 (589)废入义兴县。
古县名。西晋永嘉四年(310年)分阳羡县置,治今江苏省宜兴市西南五十里国山西、章溪东岸。属义兴郡。隋废入义兴县。南朝宋泰始初,义兴(治今宜兴市)太守刘延熙举兵,宋遣吴喜进击,自永世(今江苏溧阳市南)至国山,进屯吴城(今宜兴市西南),即此。
西汉置,属西河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一说在准格尔西北纳林乡境。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南古城渠。属西河郡。东汉初废。
亦作浪藏寺。在今四川得荣县。《清史稿·宣统本纪》: 宣统三年 (1911),赵尔丰奏: “浪庄寺喇嘛千余人许还俗。”
即今四川武胜县。民国 《武胜县志》 卷1: 沿口场在 “县北三十里……商务繁盛,为河东冠”。1953年武胜县迁治于此。在四川省武胜县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63平方千米。人口7.9万。镇人民政府驻沿
在今浙江义乌市东北龙祈山村。宋置巡司于此。古镇名。在今浙江省义乌市北。宋置巡检司于此。
在今江西上高县西七十五里。明置巡司于此。
东汉改鄗县置,属常山国。治所在今河北柏乡县北二十一里固城店镇。《元和志》 卷17: “后汉光武帝即位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因改曰高邑。”北齐天保七年 (556),移治今高邑县,属赵郡。隋初属栾州。大业初
在今湖南澧县东南一里。《舆地纪胜》卷70澧州:竹城,“建炎、绍兴之扰,州尝寄治于仙明湖之南岸,以竹为城,至今人犹以竹城目之”。或说在今湖南岳阳市东。《方舆纪要》卷77岳州府巴陵县“刘备城”条下:“又有
即今安徽六安市东南九十里双河镇。清同治《六安州志》卷5:双河集在“州东南九十里。河南州境,河北合肥”。
即今河北沧县东南王官屯乡。清乾隆《沧州志》卷2坊集:南路有王官屯。
在安徽省凤阳县东南部。面积78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红心,人口 6400。原为南京至北京驿道站。相传元末红巾军核心部曾驻此,故名红心铺,简称红心。明洪武三年(1370年)于此置红心驿,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