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像山

大像山

①在今甘肃甘谷县城西南三里。山上原有石窟二十二处,殿阁屋宇九十四座均遭严重破坏,因有一尊高23.3米的石胎泥塑大佛而得名。《寰宇记》卷150秦州废伏羌县:“大像在废县东一里。石崖上有大像一躯,长八尺, 自山顶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丈,有阁道可登。”《清一统志·巩昌府》 引《县志》:“山在县西南三里。巅有大佛,就山刻像,上有隗嚣歇凉台。”

②在今四川阆中市东南。《方舆胜览》卷67阆州:南岩“在阆中县东南五里。有曰大像山,乃南唐高士安隐居之所。太平兴国中,陈尧叟兄弟读书于此,亦曰台星岩”。《舆地纪胜》卷185阆州:福昌院“唐僧空政来卓锡号曰云庵。后有何叟望岩半有巨佛状,即其处凿石为弥勒大佛,傍有小佛六千”。山有唐宋摩岩造像五尊,唐宋元明清石刻二十四处。大佛为释迦牟尼坐像,高9.88米,身后有小佛千余尊,系唐凿建。


猜你喜欢

  • 西岩

    ①在今福建宁化县东北。《方舆纪要》卷98汀州府长汀县:“西岩在县东北五十里。登石梯而上,石筍屹立如门,中可坐千人,泉石殊胜。有石室数处,皆幽异不一。其傍为东岩,亦有数石室,争奇竞秀。”②在今四川资中县

  • 高庙子堡

    即今青海乐都县东高庙镇。清乾隆《西宁府新志》 卷12碾白县: 高庙堡在 “城东三十里”。民国 《甘肃省县总分图》: 乐都县东有高庙子。

  • 平秦郡

    北魏太延二年(436)置,属岐州。治所在雍县(今陕西凤翔县东南)。辖境相当今陕西凤翔、麟游、宝鸡、扶风等市县交界之地。西魏改名岐山郡。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置,治雍县(今陕西凤翔县东南义坞堡)。属岐

  • 达隆堡

    北宋庆历五年(1045)置,属秦州。在今甘肃甘谷县西北境。

  • 喀喇沁部

    内蒙古卓索图盟二部之一。本明朵颜卫,首领为元初功臣、兀良哈部人折里麦的后裔。嘉靖以来,俺答汗弟老把都 (巴雅思哈勒) 统领的蒙古右翼喀喇沁 (明译哈剌嗔) 部从滦河上游向东扩展,朵颜卫大部分被其役属,

  • 汝州

    ①北周建德六年(577)改南广州置,治所在襄城郡(治今河南襄城县)。隋大业三年(607)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贞观元年(627)废。②隋大业二年(606)改伊州置,治所在汝原县(今河南汝州市)

  • 隆德府

    北宋崇宁三年 (1104) 改潞州置,治所在上党县 (今山西长治市)。辖境相当今山西长治市及襄垣、黎城、屯留、潞城、长子、壶关、平顺与河北涉县地。金改潞州。元初复改隆德府,太宗三年(1231) 复改潞

  • 北原和

    在今安徽太和县北十里。《明史·地理志》:太和县有北原和巡检司。

  • 山枣市

    即今湖南湘乡市西南二十里山枣市。清同治《湘乡县志》卷1《市镇》有山枣市。

  • 广纳县

    唐武德二年(619)置,属万州。治所在今四川通江县南广纳坝。《寰宇记》卷140通江县:“废广纳县在州(璧州)南五十里。……以县界广纳溪为名。”贞观元年(627)属璧州。天宝初属始宁郡,乾元初复属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