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路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大同府置,治所在大同县(今山西大同市)。辖境相当今山西内长城以北, 内蒙古大青山以南地区。明洪武二年(1369)复改大同府。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大同府置,治大同县(今市)。辖境约有今山西省宁武县以北、阳高县以西,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以南及包头市以东地。明洪武七年(1374年)复为大同府。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大同府置,治所在大同县(今山西大同市)。辖境相当今山西内长城以北, 内蒙古大青山以南地区。明洪武二年(1369)复改大同府。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大同府置,治大同县(今市)。辖境约有今山西省宁武县以北、阳高县以西,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以南及包头市以东地。明洪武七年(1374年)复为大同府。
东晋咸康七年 (341) 鲜卑慕容皝所筑,在今辽宁朝阳市。《晋书·慕容皝载记》: 东晋永和元年 (345),“时有黑龙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觧角而去
即淳民县。治所在今广西藤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隋书·地理志》: “淳人,开皇十九年置。”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
即今河南栾川县北五十五里秋扒乡。清属嵩县。清乾隆 《嵩县志》 卷 12: 楼关在 “潭头西三十里。古楼子关。俗名揪坡”。1949年改属栾川县。
即东阳溪。在今浙江义乌市境。《水经·渐江水注》:吴宁溪水“下径乌伤县入谷,谓之乌伤溪水”。
即今贵州锦屏县东南秀洞乡。《清一统志·黎平府》:秀洞铺“在锦屏县境”。
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北。《水经·渭水注》:“渭水东历上邽县 (今天水市) 北,邽山之阴。”
唐代“河蛮”所筑,南诏重加修筑,为大厘赕治所。在今云南大理市北六十里喜洲镇。唐樊绰《蛮书》卷5:“大厘城南去阳苴咩四十里,北去龙口城二十五里,邑居人户尤众。咩罗皮多在此城。并阳苴咩并邆川,今并南诏往来
①北周建德六年(577)改南广州置,治所在襄城郡(治今河南襄城县)。隋大业三年(607)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贞观元年(627)废。②隋大业二年(606)改伊州置,治所在汝原县(今河南汝州市)
即今陕西榆林市南鱼河镇。《清一统志·榆林府二》: 鱼河堡 “地名黑土圪塔。明正统二年置鱼河砦于九股水。成化十一年,巡抚俞子俊移置今所。城在半山,周三里三百步,门二。居无定、明堂两河之间,为腹里上地。今
①西晋太康元年 (280) 改海阳县置,属新安郡。治所在万岁山 (即今安徽休宁县东十里万安镇)。南朝梁承圣中置新宁郡治此。陈仍属新安郡。隋开皇九年 (589) 为歙州治。十八年 (598) 改名休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