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渡河

大渡河

古名渽水、涐水、沫水、羊山江(阳山江)、铜河、中镇水。在今四川西部,为岷江最大支流。源出川、青交界的果洛山,上源曰大金川,在丹巴县纳小金河后始称大渡河。南流经泸定、石棉、汉源、峨边,于乐山市西纳青衣江后注入岷江。《资治通鉴》:唐大和三年(829),南诏从成都大掠子女百工数万南归,“及大度水,嵯颠谓蜀人曰:‘此吾南境也,听汝哭别乡国。’众皆恸哭,赴水死者以千计”;《宋史·字文常传》:乾德三年(965)平蜀,太祖“取蜀舆图观之,画大渡(河)为境”;《元史·世祖纪》: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又经行山谷二千余里至金沙江,乘革囊及栰以渡”;《清史稿·穆宗纪》: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石达开至大渡河,全军覆没;1935年5月红军长征至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又北夺泸定桥。皆此。


古称沫水、渽水、阳山江。岷江最大支流。在四川省西部。《水经注·沫水》:“沫水出广柔徼外,……东北青衣江水合,东入于江。”隋、唐以后称沫水为大渡水。发源于青海省班玛县西北果洛山东南麓,名马可河,东南流至则曲河口入四川省境,名麻尔柯河,经阿坝县南部色尔古纳阿曲(阿柯河)名脚木足河,经马尔康县,南流至金川县可尔因纳杜柯河后名大金川。在丹巴县章谷纳小金川,始称大渡河。南流至石棉县折向东流,到乐山市草鞋渡纳青衣江后入岷江。长 1155 千米,流域面积9.2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 1570 米3/秒。上中游穿行于折多山、大雪山和夹金山、二郎山间的纵谷,沿途多峡谷,森林密布,水流湍急,全河落差 4173 米,水力资源极其丰富。下游建有龚嘴水库和水电站。主要支流有尼日河、梭磨河、青衣江、松林河、流沙河、牛目河、西溪河、草什渣河、上鱼沟等。峨边以下可通航。唐代为剑南西川防守吐蕃、南诏重要防线。大历十四年(779年),吐蕃与南诏合兵十万,三道入寇,一出茂州,一出扶、文州,一出黎、雅州,右神策都将“李晟追击于大渡河外”(《资治通鉴》)。建中四年(783年),唐与吐蕃为盟。“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大渡水西南,为蕃界”(《旧唐书·吐蕃传》)。太和中至咸通初,南诏攻取嶲州南北地后,唐与南诏以大渡河为界。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诏“坦绰复寇蜀,��舟大渡河以济,为(黎州)刺史黄景复击却之”。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强渡安顺场渡口(石棉县内)和抢夺泸定桥(大渡河铁索桥,在泸定县内)。


猜你喜欢

  • 须水县

    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管州。治所即今河南郑州市西三十里须水镇。贞观元年 (627)废。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今河南省荥阳市东须水镇。属管州。贞观元年(627年)废。

  • 色尔札

    在今西藏丁青县西北色扎一带。为藏北三十九族之一。见清乾隆《西藏志·外番》。

  • 宕渠县

    ①西汉置,属巴郡。治所在今四川渠县东北七十四里土溪乡渠江南岸城坝古城。应劭曰: “石过水为宕,水所蓄为渠,故县以是名。” 东汉建安末为宕渠郡治。南朝宋废。②南朝宋改垫江县置,为东宕渠郡治。治所即今四川

  • 清道镇

    即今广东雷州市西南北和镇。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 置巡司于此。在四川省绵竹市中部。面积33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清道,人口3500。清道光初年兴场,即名清道场。1949年为清道乡,

  • 库伦旗

    清初设锡埒图库伦旗,俗称小库伦旗。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绥东县, 日伪时改为库伦旗,治所即今内蒙古库伦旗驻地库伦镇。1947年划归内蒙古。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南邻辽宁省。属通辽市。面积 4650

  • 溆浦县

    一作叙浦县。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辰州。治所即今湖南溆浦县。元属辰州路。明、清属辰州府。民国初属湖南辰沅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在湖南省西部沅江中游。属怀化市。面积3438平方千米。人口84

  • 孙姑那

    即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东岸之宋卡。为古代横断半岛路线主要港口之一。见《郑和航海图》。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作宋脚。谢清高《海录》始作宋卡。

  • 山阙烽

    唐置,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沙州都督图经》:“又西北六十里,至山阙烽,水东即是鸣沙流山。”

  • 吉爱尔札萨克旗

    和硕特西右翼中旗的俗称。在今青海格尔木市南。

  • 唐马寨堡

    即今辽宁辽阳县西南唐马寨镇。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 卷29辽阳州: 唐马寨堡在 “城西南七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