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阜山
又名大父山、大府山。在今湖北枣阳市东北。 《水经·沔水注》:洞水“出安昌县故城东北大父山,西南流,谓之白水”。《清一统志·襄阳府一》:大阜山“在枣阳县东六十里。一名大父山”。
(1)古山名。在今山东省临清市北。《大清一统志》:“广百余亩,为州城之主山。”即此。(2)今山名。在湖北省枣阳市东北,北濒沙河水库。原称大父山,清初改称今名。属桐柏山。山体呈东西走向,主要由石英片岩构成。最高点海拔571米。西北坡金红石矿储量丰富。相传明李时珍曾到此采药,今尚存药王庙、浇药池、晒药台等遗迹。
又名大父山、大府山。在今湖北枣阳市东北。 《水经·沔水注》:洞水“出安昌县故城东北大父山,西南流,谓之白水”。《清一统志·襄阳府一》:大阜山“在枣阳县东六十里。一名大父山”。
(1)古山名。在今山东省临清市北。《大清一统志》:“广百余亩,为州城之主山。”即此。(2)今山名。在湖北省枣阳市东北,北濒沙河水库。原称大父山,清初改称今名。属桐柏山。山体呈东西走向,主要由石英片岩构成。最高点海拔571米。西北坡金红石矿储量丰富。相传明李时珍曾到此采药,今尚存药王庙、浇药池、晒药台等遗迹。
在今安徽铜陵县东北二十里长江滨。《宋史·贾似道传》:南宋德祐初,元军沿江东下,贾似道师次芜湖, “时一军七万余人,尽属孙虎臣,军丁家洲。似道与夏贵以少军军鲁港”。即此。在今安徽省铜陵县东北长江中部。《
隋开皇十八年 (596) 改江州置,治所在宜昌县 (今湖北宜昌县西北)。大业初废。
明建文初改大庸卫置,属湖广都司。治所即今湖南张家界市。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置永定县。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以大庸卫改名,治今湖南省张家界市。属湖广都司。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置永定县
在今新疆墨玉县东北和田河西岸。《清一统志·和阗》:玛尔占鄂勒氐“在塔喀克北六十五里,和阗城东北四百二十里”。
隋大业二年 (606) 置,属汝阳郡。治所在郑城 (今安徽颍上县南)。《寰宇记》 卷11颍上县: “以地枕颍水上游为名。” 唐属颍州,武德四年(621) 移治今颍上县。宋属顺昌府。金属颍州。清属颍州府
即今奎山。在今山东日照市南。《方舆纪要》 卷35日照县 “丝山” 条: “又县东南二十里有孤奎山,亦曰圭山。”
1931年9月由吉安、吉水、水丰等县析置,治南龙(今江西吉安县东南东固镇东南龙)。1934年2月废。旧县名。1931年由吉安县属赣水以东,吉水县属张家渡水南白沙北湖线以南,永丰县属沙溪含下君埠南坑线以
即今浙江江山市西南六十二里峡口镇。清雍正十二年 (1734),移衢州府同知驻此。
在今山东东平县西。《汉书·王莽传》:地皇三年(22),王匡等自无盐进击赤眉别校董宪于梁郡,“合战成昌,兵败,匡走”。《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当在无盐县界。”
在今四川崇州市西北六十里怀远镇。清设州同于此,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