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龙山

大龙山

①大别山支脉。在今安徽安庆市北,跨怀宁、桐城、安庆三县市界。《明一统志》卷14安庆府:大龙山“在府城东北二十里。上有龙池”。《方舆纪要》卷26怀宁县:大龙山“稍东相接者曰小龙山,两山盘亘,下瞰大江,峰峦岩壑,种种奇胜。山周五十里,高十八里”。

②在今江西大余县东。《方舆纪要》卷88南安府大庾县:大龙山“在府东三十里,延亘三里,状如游龙。自麓至巅凡八里许”。《清一统志·南安府》:大龙山“山顶有幞头岩,右折有呆婆岩,岩后有锡坑山。山有坪、有泉、有田亩”。

③又名龙山。在今山东青州市西二十里。其东有小龙山。《方舆纪要》卷35益都县“尧山”条下:“又龙山在府西二十里。有二山,俱蟠曲如龙形。”

④即尧山。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四十里。《寰宇记》卷8鲁山县:尧山“亦号大龙山,因扰龙见称”。

⑤在今湖南常德市北六十里。《明一统志》卷64常德府:大龙山“山势蜿蜒如龙”。


在安徽省安庆市北,与怀宁、桐城二县市交界处。系大别山余脉。南北长约25千米,东西宽约7千米。主峰三县尖,海拔697米。地形破碎,山体间蚀余丘陵海拔不足50米。有大龙山、杨桥、花山等林场。有五针松、金钱桦、银杏等国家保护植物及白颈长尾雉、小灵猫等珍稀动物。建有国家森林公园。


猜你喜欢

  • 利州

    ①南朝梁置,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河静西南。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智州。②西魏废帝三年(554)改西益州置,治所在兴安县(隋改绵谷县,即今四川广元市)。隋大业三年(607)改为义城郡。唐武德元年(61

  • 甘棠墟

    即今广西灵川县(甘棠镇)。北宋为甘棠驿。《方舆纪要》卷107灵川县:甘水“在县(故治在今三街镇)南……东流至县南二十里之甘棠墟而合漓江”。1965年灵川县迁于此。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东南甘棠镇。清

  • 上兰村支线

    自今山西太原市西北上兰村至七府坟。长16公里。为同蒲铁路支线。1936年建成。

  • 延寿郡

    西魏置,治所即今陕西渭南市北下吉镇。隋开皇初废。西魏置,治今陕西省渭南市北下吉镇。属雍州。辖境约当今陕西省渭南市北部。隋开皇初废。

  • 巩昌路

    元初改巩昌府置,属陕西行省。治所在陇西县(今甘肃陇西县)。辖境相当今甘肃陇西、漳县、通渭、武山,甘谷等县地。明洪武三年(1370)复为巩昌府。元初改巩昌府置,治陇西县(今属甘肃)。为巩昌都总帅府治。辖

  • 料角咀

    一作蓼角咀。在今江苏启东市东北。旧为大江入海之冲。《方舆胜览》 卷45通州: 料角,“海门有料角。其中有咸、淡二水,不相混杂,舟人不待汲能辨之,形势控扼。绍兴中,差舟师把隘,其沙脉涨坍不常,潮小则委蛇

  • 接竹渡

    在今江西乐平市东南乐安江北滨。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2: 乐平县东南有接竹渡。

  • 柏梁台 (臺)

    西汉元鼎二年 (前115) 建。在长安城中北关内 (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未央乡卢家口村)。《汉书·武帝纪》 载: “元鼎二年春,起柏梁台。”《三辅黄图》 卷5引 《三辅故事》 云: “以香柏为梁也。武帝尝

  • 信都乡

    即今广西贺县东南 一百里信都镇。《明史·地理志》 贺县: “南有信都乡巡检司。” 清置信都镇巡司。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东南信都镇。明、清于此置巡检司。

  • 吕洪山

    即吕翁山。在今辽宁锦州市南。《清一统志·锦州府一》:吕翁山“在锦县(今锦州市)南十里,一名吕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