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
在今河北涞源县南。《资治通鉴》: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后燕慕容垂攻北魏,“逾青岭,经天门,凿山通道,出魏不意,直指云中”。胡注“青岭盖即广昌岭,在代郡广昌县南,所谓五回道也。其南层崖刺天,积石之峻,壁立直上,盖即天门也。”
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南。《资治通鉴》: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后燕慕容垂攻北魏,“引兵密发,逾青岭,经天门,凿山通道,出魏不意,直指云中”。胡注:“青岭盖即广昌岭,在代郡广昌县(今涞源县北)南,所谓五回道也。其南层崖刺天,积石之峻,壁立直上,盖即天门也。”
在今河北涞源县南。《资治通鉴》: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后燕慕容垂攻北魏,“逾青岭,经天门,凿山通道,出魏不意,直指云中”。胡注“青岭盖即广昌岭,在代郡广昌县南,所谓五回道也。其南层崖刺天,积石之峻,壁立直上,盖即天门也。”
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南。《资治通鉴》: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后燕慕容垂攻北魏,“引兵密发,逾青岭,经天门,凿山通道,出魏不意,直指云中”。胡注:“青岭盖即广昌岭,在代郡广昌县(今涞源县北)南,所谓五回道也。其南层崖刺天,积石之峻,壁立直上,盖即天门也。”
亦名瓦吉、又作瓦布齐鲁。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口罗日别斯特渔斯科耶附近。清初属宁古塔将军。康熙《皇舆全览图》:黑龙江口有“瓦吉噶山”。后属三姓副都统。光绪《吉林通志》卷17:混同江南岸,东
西藏古代族部名。地在今西藏年楚河流域白朗等县境。藏文史籍《敦煌吐蕃文书》载:在年若,首领为藏地区的首领,名叫托噶。年若在隋、唐以前为西藏最早的小邦之一,后被吐蕃兼并。
即今山西黎城县治。北宋天圣三年(1025)黎城县移治于此。
在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凤栖山上。《舆地纪胜》 卷79汉阳军: 秋兴亭 “在军治后山巅。唐刺史贾载建。中书舍人贾至诗云,‘诗人之兴秋最高’,故以名。亭后飞阁瞰湖,对大别山,景趣尤胜”。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北。《宋史·河渠志五》:“石渠之水,则自离堆别而东,与上下马骑、乾溪合。”
在今山西阳高县西北。《方舆纪要》卷44大同县:水寺口“嘉靖三年,大同抚臣张文锦以镇城孤弱,筑水寺口五堡,遣卒戍之”。即此。
即下马关。在今宁夏同心县东下马关镇。《方舆纪要》卷58固原州:下马房关在“州北二百四十里。南至平远千户所四十里。嘉靖初,总制王琼筑此,而后固原中路之患得免”。
在今海南省琼海市南。《方舆纪要》 卷105琼州府乐会县: 猪母营 “在县西南。防守加略、中心等村生熟黎”。《清一统志·琼州府二》: 猪母营“乃纵横峒及定安思河光螺咽喉之所,明初置营防守”。
北宋置,属昌元县。在今四川荣昌县西北盘龙镇东南昌州镇。《宋史·地理志》 昌元县: “咸平四年,移治罗市。” 天禧中移县治今荣昌县。(1)在江西省奉新县中西部。面积122平方千米。人口1.3万。镇人民政
在今甘肃镇原县西。《方舆纪要》 卷58平凉府镇原县: 雉头山在 “县西三十里。又西二十里为鸡头山,本一山而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