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太和镇

太和镇

即今四川射洪县。《清一统志·潼川府二》:太和镇“在射洪县南四十里。有通判驻此”。清魏源《圣武记》卷9:嘉庆四年(1799)白莲教“焚太和镇复大炽,成都戒严”。民国设县佐。1950年射洪县由金华镇迁此。


(1)在辽宁省黑山县西部。面积118.3平方千米。人口2.7万。镇人民政府驻太和,人口1760。1956年设太和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2002年置镇。产花生、白梨、山楂。有农机、铸造等厂和膨润土矿、煤矿。有公路接102国道。(2)在江西省南丰县东部、武夷山北麓。面积198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太和,人口560。清乾隆年间建村,为盼安泰和睦称泰和,1949年后简作今名。1949年设太和、桑田等乡。1958年改太和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置镇。产稻、白莲。森林资源丰富,并产香菇。有农机、砖瓦、林化工、糯米粉等厂。为县东南农贸集市。丰洛公路经此。(3)在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东南部。区人民政府驻地。面积84平方千米。人口4.7万。镇人民政府驻太和街,人口1.3万。解放初属梁子区。1953年属阳光公社。1961年改属太和区。1975年原太和区的子坛、谢埠两公社合并为太和公社。1984年置镇。主产稻、小麦、甘薯、芝麻等。矿产有膨润土、珍珠石、沸石、富碱等。有化工、建材、服装、塑料等厂。铁贺公路经此。(4)在湖南省桂阳县南部。面积71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泡古浪,人口 4750。1950年设太和乡,以驻地太和圩得名。1958年改太和公社,1984年复乡,迁驻泡古浪,1993年置镇。盛产稻,并产烤烟、淮山药、魔芋、西瓜、辣椒。所产太和辣椒有名。有林场、电站、煤矿和石墨加工、化工、塑料编织袋等厂。桂临公路经此。(5)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北部。面积124平方千米。人口4.6万。镇人民政府驻太和圩,人口 1.2 万。镇以驻地名。1821年由营溪、谢家庄等八乡及海外华侨集资兴建太和圩,取“太平和睦”之意。原属番禺县第十一区。1958年划归广州市郊区,同年由太和、龙归二乡合建太和公社。1984年改设太和区。1986年析建太和、龙归二镇。地处帽峰山西部丘陵地。主产稻,并产花生、水果、蔬菜等。有服装、塑料、玩具等厂。105国道经此。(6)在广东省清新县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27.5平方千米。人口4.3万。镇人民政府驻黄坑,人口 3.4 万。因有清咸丰年间建的桃源仙境,后称太和洞。镇因洞名。1958年属附城公社,1961年属清城镇,1983年改属清郊区。1988年析置太和镇。1992年起为清新县治。北靠笔架山,属半丘陵地带,滨江经此汇入北江。产稻、花生、甘蔗等。有陶瓷、染织、制衣、食品等厂。107国道经此。(7)在重庆合川市西缘,地跨涪江两岸。面积120平方千米。人口7.7万。镇人民政府驻大河坝,人口1.03万。镇上有一古刹太和寺,因有“太和、保合,乃利贞”之句,系吉祥用语,即取此义。北宋乾德置长利镇。明洪武成集市,属通市里。清乾隆已置太和场,归永清里;光绪属来苏里,后改设泰安镇。1926年更为太和镇,1938年分太和镇增置白岩乡。1939年木莲乡并入,1941年分太和镇复置木莲乡。1949年底区设此,1950年分太和镇增置复兴、小河乡。1958年太和镇与复兴、小河、佛盐、木莲4乡组建太和公社。1959年废太和公社,复为1镇4乡原建制,乡改为公社。1968年复兴更名八一公社,1971年复原名。1981年因重名更为石岭公社。1983年改乡。1984年石岭乡并入。1992年沙金、小河2乡划入,次年小河乡划出。2001年木莲镇、小河乡并入。产稻、小麦、玉米和甘蔗、柑橘、土烟、花生、红麻,山羊板皮产量居全市之首。为全市最大的蔬菜基地。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被誉为“蚕丝之乡”。有建材、啤酒、机械、粮油加工等厂,尤以丝绸业最为突出,享有声誉。历来是合川、铜梁、潼南三市县交界处农贸物资集散中心。太大、太佛、太龙、太木、太小等公路相连,涪江通轮船。有东汉崖墓群、砖室墓(皇坟堡),明代太和观,清代两座石结构平桥。古楼山是合川马门溪恐龙化石骨架产地。(8)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东北部。面积39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太和,人口 3670。以驻地太和场得名。1949年为太和镇,1977年改公社,1980年复置太和镇。1989年太和乡并入,1992年镇江乡并入。有酿酒、榨油、农机等业。成昆铁路、新乐公路经此。(9)在四川省西昌市中部。面积39平方千米。人口1.5万。镇人民政府驻太和,人口5300。以“风调雨顺、地泰人和”之意得名。1950年为太和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4年置太和镇,九龙乡并入。有钒钛磁铁矿藏,是攀西地区四大矿山之一。有服装、制矿、木屑等业。西木、西樟、西大公路交会于此。(10)在四川省射洪县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66平方千米,人口16.5万。镇人民政府驻太和,人口15.9万。取“保合太和则吉”之意得名。镇区处涪江西岸冲积平坝,清雍正时置镇,为四川大镇。咸丰十一年(1861年)潼川府设分府于此。1950年县人民政府自金华迁此,历为县驻地。为县商贸、金融、政府机关集中地。1953年设城关镇,1981年更名太和镇。1992年武安乡并入。产蚕茧、棉花、油菜籽。有农机、化肥、建材、食品等业。县酿酒、纺织、罐头等厂设此。绵璧公路经此。涪江、嘉陵江通航运。有八百罗汉堂和登云寺等古迹。(11)在云南省宾川县中部。面积197.8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李相庄,人口480。明崇祯年间大理太和村民移居此地,以原住地名命名。1949年前称牛东乡。1958年设牛井公社。1961年为牛东公社。1962年属牛井区。1966年复为牛东公社。1970年称东风公社。1976年称太和公社,1984年称太和区,1987年为乡,2000年置镇。产稻、玉米、小麦、蚕豆、棉花、花生、甘蔗。特产荸荠、雪梨。县属制糖、水泥、农机修理、印刷等厂及农机局驻此。有农场。祥宁公路经此。有白羊村西纳溪河畔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猜你喜欢

  • 陇邦隘

    即今广西靖西县西南龙邦镇。《清史稿·地理志》归顺州:“南:陇邦、壬庄、频峒各隘有汛。”

  • 耳里匮设治局

    一名乌列盖。1921年3月由列山道乌希岭以东乌梁海蒙族地析置,治所在乌列盖(今蒙古国吉尔格朗图[科布多]西乌列盖)。水草丰茂,为乌梁蒙古族游牧处。后废。

  • 冕宁县

    清雍正六年 (1728) 改宁番卫置,属宁远府。治所即今四川冕宁县。取冕山与宁番卫各 一字为名。民国初属四川建昌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39年属西康省。1955年属四川省。在四川省西南部。属凉山

  • 海康郡

    唐天宝元年 (742) 改雷州置,治所在海康县 (今广东雷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遂溪、湛江以南雷州半岛。乾元元年 (758) 复为雷州。唐天宝元年(742年)以雷州改置,治所在海康县(今广东雷州市),

  • 晋慈

    唐方镇名。兴元元年 (784) 置晋慈隰节度使,治所在晋州 (今山西临汾市)。寻罢。贞元四年(788) 复置为防御观察使,元和三年 (808) 又罢,以三州隶河中节度使。长庆二年 (822) 复置为晋

  • 虎猛县

    西汉置,属西河郡,为西部都尉治。治所在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红庆河乡古城。《汉书·匈奴传》: 王莽天凤元年 (14),匈奴伊墨居次云,须卜当 “遣人之西河虎猛制虏塞下”。即此。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

  • 小岩山

    在今贵州从江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21黎平府西山阳洞长官司:“小岩山亦在司(今西山镇)北,与大岩山相连。”

  • 束州县

    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城县西南。东汉属河间国。西晋移治今河间市东。北魏孝昌二年(526)复还汉旧城,属章武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河间市东北。属勃海郡。西晋徙

  • 石口镇

    一作岳山镇。即今安徽宁国县东南五十里石口镇。明置巡司于此。在江西省余干县北部。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石口,人口680。明代建村,以地多砾石且位河口,称石子口,简作石口。1950年

  • 产溪

    在今广东潮安县北。《方舆纪要》卷103潮州府海阳县:产溪“在府北九十里。东南流,会于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