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厅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析咸宁、蓝田、镇安三县地置,属西安府。治所在大山岔(今陕西柞水县北三十里)。嘉庆七年(1802)移治旧县关(今柞水县)。1913年改为孝义县。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析咸宁、蓝田、镇安三县地置,治孝义川(今陕西柞水县北)。属西安府。嘉庆七年(1802年)移治旧县关(今柞水县城)。1913年改为孝义县。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析咸宁、蓝田、镇安三县地置,属西安府。治所在大山岔(今陕西柞水县北三十里)。嘉庆七年(1802)移治旧县关(今柞水县)。1913年改为孝义县。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析咸宁、蓝田、镇安三县地置,治孝义川(今陕西柞水县北)。属西安府。嘉庆七年(1802年)移治旧县关(今柞水县城)。1913年改为孝义县。
即今云南元谋县北八十二里姜驿乡。明置驿。民国初设县佐。集镇名。在云南省元谋县北部、金沙江北岸。姜驿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850。元设姜站,明改站为驿,名姜驿,姜驿之名自此始。意为古驿道上一姜姓驿丞管理的
即今浙江萧山市南二十八里临浦镇。唐元稹 《生春》 诗: “雨移临浦市,晴候过湖风。”即此。
在今安徽郎溪县西南二十五里飞鲤河(旧名苏大溪)上。《清一统志·广德州》:飞鲤桥“在建平县西南二十五里。明嘉靖中建”。明嘉靖《建平县志》:飞鲤桥“俗传运木架桥时,有鲤跃木上,因名”。
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4元氏县:石溜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岩石环列,旁有长溪回绕,下注深壑,可以引溉”。
亦作刚羝道。西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平武县东南三十里古城镇。东汉属广汉属国都尉。三国蜀汉改为刚氐县。西汉置,治今四川省平武县东。属广汉郡。东汉永初二年(108年)属广汉属国。建安二十年(215年
“岭” 亦作 “领”,即岭南。唐代指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及越南北部地区。从中原人看来,岭南地区在五岭之外,故名。亦称岭表。《新五代史·南汉世家》: 唐末 “天下已乱,中朝士人以岭外最远,可以避地,
即今广东平远县东北东石镇。清设东石汛。
在今湖南花垣县东南九十里。清严如熤《苗疆险要考》谓上高岩“倚山临水,磴道陡险。永绥(今花垣县境)之粮旧皆在此贮仓”。清乾隆征苗时贮粮于此。
俗称哈叭桥。在今北京市通县城东关外稍南北运河上。《清一统志·顺天府三》: 南薰桥“在通州东关外稍南通惠河上,为宝坻、香河大路”。
①在今河北邯郸县西北,与永年、武安交界处。山势耸拔,冈峦起伏。《魏书·地形志》: 邯郸县有 “紫山”。《寰宇记》 卷58临洺县引 《隋图经》:“临洺紫山,春夏有气蓊郁。山下有石,石上菖蒲一寸九节。岩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