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安平镇

安平镇

①即今河北香河县西南安平镇。清于此设把总驻防。

②即张秋镇。今山东阳谷县东南张秋镇。《明史·地理志》 东平州东阿县:“张秋镇在西南,弘治二年河决于此。七年十二月塞,赐名安平镇。”

③清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改台湾城置,以郑氏故乡泉州安平镇为名。即今台湾台南市西安平港。咸丰十年(1860)后开为对外通商口岸。

④即今湖南安仁县东南三十八里安平镇。明置巡司于此。


(1)古镇名。(1)在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南。本名张秋镇,因明弘治二年(1489年)河决于此。七年,命刘大夏治之。大夏先治上游,后塞决口九十余丈,筑滚水石坝。功成水大治,更名安平镇。置北河都水郎中治此。(2)清顺治十八年十二月(1662年1月)郑成功收复台湾,于台湾街置安平镇,以郑氏故乡泉州晋江县西南安平镇(今福建晋江市西南安海镇)为名。即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安平区。咸丰十年(1860年)开放为对外通商口岸。(2)今镇名。(1)在河北省安平县中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75.8平方千米。人口7.7万。镇人民政府驻安平,人口5.6万。自汉代始历为安平郡、国、县治。1953年设城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1987年更今名。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花生。有丝网编织、榨油、建材等厂。为前安铁路终点,保衡、正饶公路经此。(2)在河北省香河县西部。面积34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安平,人口 3930。传唐太宗东征驻跸于此,赐名安平。1953年设乡,属通县。1954年划归香河县,1958年并入城关公社。1962年析建安平公社,1984年改镇。产小麦、玉米、棉花。有印刷、沙发、乐器厂。103国道、夏安公路经此。为解放战争时期“安平事件”发生地。(3)在河南省柘城县西南部。面积52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安平集,人口 3900。传汉已有集,以商贾能平安交易得名。1958年设安平公社,1983年改乡,1997年改镇。主产小麦、玉米等。特产“鸡爪麻花”。有面粉、制砖、机修等厂。为柘城、太康、鹿邑、淮阳四县交界处最大集贸市场。商周公路经此。(4)在湖南省涟源市西北部山区。面积99.8平方千米。人口4.5万。镇人民政府驻落水洞,人口 6000。古名落水洞,1946年在此创办安平铁厂,取“生产安平”之意,镇因厂名。1956年建梅塘乡,1958年为公社。1984年设安平镇。产稻、花生、茶叶。矿产有煤炭、铁矿石。有煤矿、铁矿和水泥、农机、农副产品加工等厂。省属湘中机械厂驻此。设有圩场,为县西北部重要集市。涟古公路经此。(5)在湖南省安仁县中部偏东。面积220.5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安平司,人口1.5万。以其地处安平河入永乐江口得名。宋置安平镇,明设安平巡检司,称安平司。1949年属安仁县第三区,1952年属第五区。1956年设安平乡。1958年属先锋公社,1961年析置安平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置镇。主产稻,并产柑橘、烤烟、茶叶。有农具、茶叶、大米、木制品加工、水泥电杆等厂。设有圩场。有公路与平安公路相接。(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北部。面积158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太平街,人口 1020。以“安定太平”意得名。1952年属岑溪县八区,1958年属太阳公社,1959年属糯垌公社,1961年改区。1968年置太平公社,1982年因地区重名改安平公社。1984年改乡,1984年置镇。产稻、木薯、红薯、八角、玉桂、柑橙、松等。有农机、造纸、酿酒、爆竹、木材加工等厂。为农贸集市。207国道经此。(7)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中部偏西。面积31.2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安平,人口 1180。取“安居乐业,太平生息”之意,故名。1949年为太平乡,属南充县。1958年改太平公社,1981年更名安平公社。1984年改乡,1988年置镇。1992年巨石乡并入。1993年改属嘉陵区。盛产柑橘、蚕茧、黄麻。有农机、机械、酿酒等厂。通公路。


猜你喜欢

  • 历精城

    在今甘肃临夏县西南。《宋史·吐蕃传》:“董氊母曰乔氏,(唃)廝啰三妻。乔氏有色,居历精城。”即此。

  • 龙池山

    ①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南。《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宜兴县“章山”条下:“《志》云:县西南七十里有龙池山。峰峦峻耸, 登览无际。”《清一统志·常州府一》:龙池山“南岩曰白云,壁立数百仞,其石皆白,有龙池”。

  • 奋城

    唐曰奋戎城。即今四川南溪县。《宋史·地理志》 南溪县: “乾德中,移治旧奋城。”

  • 崇龛镇

    北宋乾德五年 (967) 废崇龛县置,属安居县。在今四川潼南县西南光辉镇瓦子堡。民国 《潼南县志》 卷2: 崇龛镇在 “县西南六十里。一名漏孔场”。在重庆市潼南县西部。面积87平方千米。人口4.9万。

  • 铜矿山

    在今四川涪陵市东。清同治 《涪州志》 卷1: 铜矿山在 “治东百里,崒嵂崨碏五十里,有开采炉冶遗迹。……其上有雨台、鸡石诸峰,若庐山之金阙、香炉也,各有碣字漶漫不辨”。

  • 巴暖三川营

    旧名古鄯堡。即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古鄯镇。《清一统志·西宁府二》:巴暖三川营“旧名古鄯堡……城周二里有奇。本朝设守备驻防”。

  • 灰岭

    在今浙江衢县北。《方舆纪要》卷93衢州府西安县:灰岭“在府北九十五里,与严州府遂安县接界”。

  • 杨柳

    在今四川平武县西北土城乡西南杨柳坝。《明通鉴》卷68:万历十三年(1585),“杨柳番出攻普安堡”。即此。(1)集镇名。在安徽省濉溪县中部。杨柳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4160。因村旁有大片杨柳林得名。

  • 茗山镇

    北宋置,属安居县。在今四川安岳县东南七十里龙新镇南茗山坝。以茗山为名。《宋史·张威传》: 南宋嘉定十二年 (1219),兴元叛兵张福、莫简率红巾军 “自遂宁入普州茗山,威进兵重围,绝其粮道,昼夜迫之。

  • 大洲

    即今江西吉水县南大洲上。《清一统志·吉安府一》:大洲“在吉水县南二十里。元至正中,设兵屯守,居民辏集,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