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埠桥
①即今安徽枞阳县北二十里官桥乡。旧属桐城县。清道光 《桐城续修县志》 卷1 《集场》 有官埠桥。
②即今湖北咸宁市东北官埠镇。清光绪 《咸宁县志》 卷1 《镇市》: 官埠桥 “东去县十里”。
集镇名。在安徽省枞阳县西部、连城湖北岸。官埠桥镇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870。古为驿站,有官埠石桥,地以桥名。产稻、油菜籽和杉、松、油桐、竹等。特产麦鱼。有砖瓦、农机修配、粮油加工等厂和水产养殖场、采石场。枞桐公路和铜安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狮子山、神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①即今安徽枞阳县北二十里官桥乡。旧属桐城县。清道光 《桐城续修县志》 卷1 《集场》 有官埠桥。
②即今湖北咸宁市东北官埠镇。清光绪 《咸宁县志》 卷1 《镇市》: 官埠桥 “东去县十里”。
集镇名。在安徽省枞阳县西部、连城湖北岸。官埠桥镇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870。古为驿站,有官埠石桥,地以桥名。产稻、油菜籽和杉、松、油桐、竹等。特产麦鱼。有砖瓦、农机修配、粮油加工等厂和水产养殖场、采石场。枞桐公路和铜安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狮子山、神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在今山东临邑县东北。《水经·河水注》:“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北径重平县故城南,又东北径重合县故城南。”《方舆纪要》卷31谓屯氏枯河在德平县东北,“今湮”。
北魏时,散居室韦以西,北界乌洛侯,西以今兴安岭与柔然相接,南邻奚、契丹。相当于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附近一带。以游牧为生,常向北魏朝贡。后为突厥所并。
在今广西德保县北三十里。旧名响泉山。明代土知府岑天保死后葬此。《清一统志·镇安府》:岑天保墓“在府城东北三十里天保山麓。洪武初,授镇安土知府,世乱保境息民,世治烙恭奉上,筑城垣,立法度,劝农桑,恤孤寡
①在今河北冀州市北。《方舆纪要》卷14冀州:长堤“在城北,抵宁晋、新河县境。高丈余,长百三十里,以防滹沱漳河之涨溢。成化十八年知州李德美所筑”。②在今山东东明县南。《方舆纪要》卷16东明县:长堤“在县
明置,属达州。在今四川达县东南亭子镇。明正德 《夔州府志》 卷2: 亭子铺在 “ (达) 县东四十五里”。白莲教首领徐添德是亭子铺人,清嘉庆初在此举行反清起义。
一名五斗港。在今江苏武进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25常州府武进县 “澡港” 条下: 桃花港“在府东北,下流合于网头河。洪武二十八年开浚,弘治六年复浚。《江防考》: 港东接江阴界,陆走府城北门。倭寇易于
西汉置,为上郡属国都尉治。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市北。《水经·河水注》:“县因处龟兹降胡著称。”《后汉书·张奂传》:永寿元年(155),安定属国都尉“据龟兹,使南匈奴不得交通东羌”。东汉末废。古县名。西汉置
明置,在今黑龙江省宾县东北四十里海狸红河口。明 《辽东志》 卷9: 海西东水陆城站有 “海留站”。
在今湖北监利县西。《方舆纪要》 卷78监利县: 南江湖在 “县西十里……近大江。因名”。
北宋政和五年 (1115) 升通利军置,治所在黎阳县 (今河南浚县东)。金皇统八年 (1148)改为通州。天德三年 (1151) 复为浚州。元初省黎阳县入州,属大名路。明洪武三年 (1370) 降为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