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宜州

宜州

①南朝梁置,治所在夷陵县 (今湖北宜昌市西北)。辖境相当今湖北宜昌、枝城、远安等市县地。西魏改为拓州。

②西魏废帝三年 (554) 改北雍州置,治所在通川郡泥阳县 (今陕西富平县西北)。隋开皇六年(586) 迁治华原县 (今陕西耀县)。大业三年 (607)废。唐武德元年 (618) 又改宜君郡为宜州,贞观十七年 (643) 废。天授二年 (691) 复置,大足元年(701) 废。

③唐乾封中改粤州置,治所在龙水县 (今广西宜州市)。天宝元年 (742) 改为龙水郡,乾元元年(758) 复为宜州。辖境相当今广西宜山县大部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南部地。南宋咸淳元年 (1265) 升为庆远府。

④辽兴宗时置,治所在弘政县 (今辽宁义县东北二十五里)。辖境相当今辽宁义县地。金天德三年(1151) 改名义州。


(1)南朝梁大宝初置,治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市西北)。辖境约当今湖北省宜昌、长阳、宜都等市县地。西魏改拓州。(2)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北雍州置,治华原县(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辖境约今陕西省铜川市全境。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贞观十七年(643年)废。天授二年(691年)复置,辖境相当今陕西省铜川市及富平县。大足元年(701年)废。(3)唐乾封中改粤州置,治龙水县(今广西宜州市)。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一带。属岭南道。天宝、至德间曾改为龙水郡。北宋辖境西部扩大,有今广西宜州市西部及环江、河池等县市地。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升为庆远府。(4)辽兴宗置,治宏政县(今辽宁义县东北)。辖境约当今辽宁省义县。金天德三年(1151年)改义州。


猜你喜欢

  • 乌云设治局

    1916年析萝北县置,属黑龙江省黑河道。治所在温河镇(今黑龙江省嘉荫县西北乌云镇)。1929年改为乌云县。1916年由萝北县析置,治温河镇(今黑龙江嘉荫县乌云镇)。1929年升县。

  • 玄武山

    亦作元武山。又名三隅山、三堆山。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元和志》卷33玄武县:玄武山“在县东二里。山出龙骨”。《寰宇记》卷82玄武县:玄武山,“《九州要记》云:玄武山,一名赤雀山,一名宜君山。山有鹿尾入贡

  • 林南县

    1940年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由原林县分置,治所即今河南林州市。1946年与林北县合并,复置林县。旧县名。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由河南省林县南部析置。以位县南得名。1946年撤销,仍并入林县。

  • 鲁路吉站

    明改鹿鲁吉站置,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东北蜚克图乡附近。明 《辽东志》 卷9: 海西东水陆城站,有 “鲁路吉站”。

  • 礼州后千户所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属建昌卫。治所在礼州(今四川西昌市西北礼州镇)。清雍正六年(1728)废。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治今四川省西昌市西北礼州。属建昌卫。清雍正六年(1728年)废。

  • 渴盘陀

    即渴槃陁。南北朝时西域国之一。国都在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东北。西域古国名。又作诃盘陀、渴槃陁(《魏书·西域传》)、羯盘陀(《新唐书·地理志》)、朅盘陀(《大唐西域记》),及“喝盘陀,或曰汉陀

  • 大农湖

    在今浙江诸暨市城内。《隋书·地理志》:会稽郡诸暨县“有大农湖”。《方舆纪要》卷92绍兴府诸暨县:三湖“在城中近郭……或曰:即唐时大农湖也”。

  • 南津港

    在今湖南岳阳市南五里。《清一统志· 岳州府一》: 南津港 “西通洞庭,为泊舟之所。旁有堤”。

  • 成都

    战国时蜀国都城。在今四川成都市, 与广都、新都号为三都。成都之得名,据《太平御览》卷166引《史记》曰:“周太王逾梁山之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有成都之名。”另据温少峰《试为“成都”得名进一解》(

  • 商、西周封国。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毕原。《左传》:昭公九年(前533),“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 ‘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商末周文王子封国。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一说在今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