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寿阳县

寿阳县

①西晋置,属乐平郡。治所在今山西寿阳县西南。在寿水之阳,故名。永嘉后废。隋开皇十年(590)复置,属并州。治所即今寿阳县。大业初属太原郡。唐属太原府。金属平定州。元属冀宁路。明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改属平定州。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1930年直属山西省。

②东晋孝武帝改寿春县置,为淮南郡治。治所即今安徽寿县。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复改寿春县。八年(464)又改名睢阳县。


(1)古县名。东晋孝武帝避郑太后名讳改寿春县置,即今安徽省寿县。为南梁郡治。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年)复名寿春县。(2)今县名。在山西省晋中市东部、太行山西麓。属晋中市。面积 2110 平方千米。人口21.2万。辖7镇、7乡。县人民政府驻朝阳镇。西晋太康初置受阳县,属乐平郡;永嘉后省。隋开皇十年(590年)复置。清光绪《寿阳县志》:“旧志云:在寿水(今名白马河)之阳,故名。”属并州。唐武德三年(620年)属受州;六年为受州治;贞观八年(634年)受州废,复属并州;十一年改为寿阳县,开元十一年(723年)后属太原府。五代、北宋因之。金兴定二年(1218年)改属平定州,后仍属太原府。元属冀宁路。明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平定州。1914年属冀宁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37年寿阳县分为路南、路北两县。1948年路南、路北两县合并,恢复寿阳县。1949年属榆次专区。1978年属晋中地区。1999年属晋中市。潇河、白马河、向阳河流经。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玉米、谷子、高粱、豆类、油料作物为主。矿产有煤、铁、锰、铝土、石膏、黄铁矿、石灰石、黏土、耐火黏土等。工业有煤炭、化工、冶金、建材、机械、轻纺、电力等。石太铁路,石太高速公路,307国道,榆盂、寿昔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方山、尹灵芝烈士陵园等。


猜你喜欢

  • 下南坑镇

    在今江西萍乡市东南三十里南溪水东滨。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5:萍乡县东南有下南坑。

  • 南恩州

    北宋庆历八年 (1048) 改恩州置,治所在阳江县 (今广东阳江市)。《宋史·地理志》 南恩州:“以河北路有恩州,乃加 ‘南’ 字。” 辖境相当今广东恩平、阳江、阳春三市地。元至元十三年 (1276)

  • 饶州路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升饶州置,属江浙行省。治所在鄱阳县 (今江西波阳县)。其辖境相当今江西景德镇市及波阳、余干、万年、德兴、乐平等县地。至正二十一年 (1361) 朱元璋改为鄱阳府,寻改饶州府

  • 升麻县

    唐武德元年(618)置,属南宁州。治所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境。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山出好升麻。”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13:“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该书并引陶弘景曰:“旧出宁州

  • 弄松堡寨

    在今甘肃岷县东七十五里。《明一统志》卷37岷州卫“茶埠峪寨”条下:“自是而东又有冷落山、永宁堡、弄松堡三寨。”

  • 普度寺

    在今北京市东城区普庆前巷35号。原为元太乙神坛。明为南城崇禧宫旧址。景泰元年(1450) 英宗朱祁镇被也光派人送回京城,尊为太上皇,即居于此。清初改建为睿亲王多尔衮的府邸。康熙三十三年 (1694)

  • 蔡甸镇

    旧名蔡店。即今湖北武汉市西北蔡甸区蔡甸镇。1949年汉阳县徙治于此。1992年为蔡甸区驻地。

  • 马道站

    元置,即今陕西留坝县东南马道镇。元置,在今陕西省留坝县南马道镇。明改马道驿。

  • 贵州

    唐贞观八年 (634) 改南尹州置,治所郁平县 (今广西贵港市)。天宝元年 (742) 改为怀泽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贵州。辖境相当今广西贵港市地。元属广西道肃政廉访司。大德九年 (1305)

  • 西炉

    清代称四川打箭炉(今四川康定县)以西至雅砻江、金沙江一带地方。清乾隆《卫藏通志》卷首《圣祖仁皇帝御制泸定桥碑记》云:“自明末蜀寇乱,番人窃踞西炉。”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