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什哈山
一名龙潭山。在今吉林省吉林市东十二里。《清一统志·吉林一》:尼什哈山“周十里,高三百步。其上有城,周二里。城西一井,木一其中。旁有鲫鱼池三,石砌”。光绪《吉林通志》卷18:尼什哈山“尼什哈者,国语(满语)谓小鱼也。山之东北有河出小鱼, 山因以名。四面陡壁,西北有车道,盘旋而上至其颠。杂树交荫,希见阳景。南行百余步,路旁有一池,石砌,相传谓鲫鱼池。北有龙潭,周五十余步,水色深碧,雨不溢,旱不减”。
一名龙潭山。在今吉林省吉林市东十二里。《清一统志·吉林一》:尼什哈山“周十里,高三百步。其上有城,周二里。城西一井,木一其中。旁有鲫鱼池三,石砌”。光绪《吉林通志》卷18:尼什哈山“尼什哈者,国语(满语)谓小鱼也。山之东北有河出小鱼, 山因以名。四面陡壁,西北有车道,盘旋而上至其颠。杂树交荫,希见阳景。南行百余步,路旁有一池,石砌,相传谓鲫鱼池。北有龙潭,周五十余步,水色深碧,雨不溢,旱不减”。
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北三十里。《隋书·地理志》: 绵竹县有鹿堂山。《寰宇记》 卷73绵竹县:“鹿堂山,《李膺益州记》 云: 岸有隙出神泉。若诣者精志,则泉流奔涌,其信道者不笃,便清源顿竭也。”
明崇祯八年(1635)建,在今山西石楼县西六十五里黄河岸侧花地湾。清顺治六年(1649)移五花新垒。
北宋筑。在今江苏启东、海门、通州市境内。东起启东市西北吕四港镇,西至通州市东的余西乡。《清一统志·通州》:沈公隄“在州东,海门废县东北。宋至和中县令沈起以海涨病民,筑隄七十里,西接范公隄,以障卤潮”。
即今安徽太湖县境之皖河。《明史·地理志》太湖县:“城西有马路河,即后部河之下流也,东合于灊水。”《清一统志·安庆府一》:马路河“在太湖县西一里。上流自后部河汇南阳、青石、罗溪、棠梨诸水绕县南,又东至县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并团罗、得民、晓隘、陂带、邛水五长官司置,属思南宣慰司。治所在今贵州三穗县东长吉乡司前村。永乐十二年(1414)属镇远府。清改为邛水长官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邛水县置
在今陕西大荔县西四十里,接蒲城县界。《方舆纪要》谓乾阬即秦汉龙首渠之尾。《资治通鉴》:唐中和三年(883)利用沙陀族李克用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李克用进军乾阬”。即此。
又作父安府。明永乐五年(1407)属交趾布政司。治所在衙仪县(今越南中部义静省宜春)。辖境相当今越南义静省大部分地。宣德二年(1427)以后地入安南。
即今安徽舒城县西南干汊河镇。清光绪《舒城县志》卷7:干汊河镇在“县西南十五里”。在安徽省舒城县中部、干汊河东南岸。面积80平方千米。人口 5.9 万。镇人民政府驻干汊河,人口 2310。因境内杭埠河的
北周天和年间置,属西宁州。治所在苏祁县 (今四川西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辖境相当今四川西昌市北部地。隋开皇三年 (583) 废。北周武帝置,治苏祁县(今四川西昌市西北礼州)。属西宁州。辖境相当今四川
即今河南上蔡县西南黄埠镇。清康熙《上蔡县志》 卷2 《集镇》: “黄埠镇,城西南二十五里。”(1)在江西省上犹县东南部。面积74平方千米。人口1.6万。镇人民政府驻黄埠圩,人口1440。镇以黄沙、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