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穆尼雅库河
即今吉林安图县西南松花江上源五道白河。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27:尼雅穆尼雅库河在“(吉林)城东南一千一百八十里。源出长白山,东北流,复折而西入安巴图拉库河。其上流曰舒敏博勒多”。《清一统志·吉林一》:混同江“又有尼雅穆尼雅库河、赫通额河,皆自山东发源,北流入焉”。
即今吉林安图县西南松花江上源五道白河。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27:尼雅穆尼雅库河在“(吉林)城东南一千一百八十里。源出长白山,东北流,复折而西入安巴图拉库河。其上流曰舒敏博勒多”。《清一统志·吉林一》:混同江“又有尼雅穆尼雅库河、赫通额河,皆自山东发源,北流入焉”。
1932年日伪统治时升索伦设治局置,属兴安省。治所即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索伦镇。1945年撤销,并入科尔沁右翼前旗。
即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西南一百二十里,蒲石河西之玄羊砬。《清史稿·地理志》: 宽甸有悬羊砬子。
明洪武二年(1369)置,直隶南京中军都督府。治所在今江苏淮安市。《方舆纪要》卷22淮安卫:“又大河卫,在府北新城内。”清废。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在今江苏省淮安市。属中军都督府。后迁治今淮安市
明洪武三十年(1397)改长河西等处军民安抚司置,属朶甘卫都司。治所在打箭炉(今四川康定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康定、九龙及道孚、雅江、泸定部分地。清康熙五年(1666)改为明正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
西汉元鼎六年 (前 111) 置,属沈黎郡。治所在今四川汉源县南大渡河南岸。天汉四年 (前97) 为蜀郡都尉治。东汉延光元年 (122)属蜀郡蜀国都尉。三国蜀汉属汉嘉郡。十六国成汉时属沈黎郡,东晋永和
本名五郎关。即今陕西宁陕县。1936年宁陕县迁治于此。(1)在河南省新密市东南部。面积16平方千米。人口1万。镇人民政府驻关口村,人口 1100。因村地处风后岭和大磨岭两山中间的狭长地带,为新密通往新
①在今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北。《清一统志·奉天府一》: 唐帽山 “在海城县东南界,相近有弟兄山”。咸丰 《岫岩志略》 卷4: 唐帽山在 “城北一百二十里。地名阳喇峪,山势北向,岩谷幽邃,山顶高凸如布帻,
福建省简称。本为闽越族所居,秦置闽中郡,汉初为闽越国。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 “闽,东南越,蛇种。” 福建地处亚热带,自古多蛇,居住境内的古越族先民以蛇作为图腾崇拜,闽因而得名。福建省简称。本为闽越
即今四川峨眉山市南之临江河。《舆地纪胜》 卷146嘉定府: 罗目江 “出峨眉山麓,右溪自小天池以东,左溪自黄茅平以北,直罗目县治之上五里。水石之胜,怪怪奇奇,自是合二溪之委是为江”。《方舆纪要》 卷7
即碉门路、夔松路。唐、宋雅州通吐蕃三路之一。即从今四川雅安市西北行,溯天全河而上,越马鞍山或二郎山,西至康定县。《寰宇记》 卷77雅州严道县: “和川路在县界,西去吐蕃大渡河五日程。从大渡河西郭至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