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山阳县

山阳县

①西汉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焦作市东十里墙南村北侧。《后汉书·献帝纪》:建安二十五年(220),“奉帝为山阳公”。即此。北魏属汲郡。北齐废。

②东晋义熙九年(413)置,为山阳郡治。治所即今江苏淮安市。隋为楚州治。大业初属江都郡。唐为楚州治。南宋绍定元年(1228)改名淮安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复名山阳县, 为淮安路治。明初改为淮安府治。1914年又改名淮安县。

③金兴定四年(1220)置,属辉州。治所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南。蒙古至元三年(1266)废。

④明成化十二年(1476)置,属商州。治所即今陕西山阳县。民国初属陕西汉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


(1)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河南省焦作市东南。以在太行山之南(阳)得名。属河内郡。北魏孝昌中曾为山阳郡治。北齐废入修武县。曹丕即帝位,以汉献帝为山阳公,即此。(2)金兴定四年(1220年)置,治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南。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废。(2)古旧县名。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置。“以境内有地名山阳,因名”(《太平寰宇记》)。治今江苏省淮安市。为山阳郡治。隋至宋为楚州治,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改为淮安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复为山阳县,为淮安路治。明、清为淮安府治。1914年因与陕西省山阳县重名,改名淮安县。(3)今县名。在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南与湖北省接壤。属商洛市。面积3514平方千米。人口42万。辖15镇、15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西晋泰始三年(267年)于丰阳川(今城关镇)置丰阳县,属上洛郡,寻废。北魏太安二年(456年)于丰阳川复设丰阳县。皇兴四年(470年)于丰阳县设东上洛郡,永平四年(511年)改为上庸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上庸郡,属商州。金贞元元年(1153年)降县为镇,辖地入上洛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十二月于今址置山阳县,属商州。1914年属关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50年属商雒专区,1964年改商洛专区。1969年属商洛地区,2001年属商洛市。地处秦岭山地区,金钱河、县河、银花河等流经,均为长江水系。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玉米、小麦为主,特产魔芋、九眼莲菜。矿产有铅、锌、铁、锰、重晶石、石灰石、大理石等。工业有农机修配、化工、氮肥、水泥、造纸、制药、面粉、酿酒等。商沙、山漫公路经此。古迹有唐丰阳塔、白龙洞、天竺山古刹、观音寺、骡帮会馆等。


猜你喜欢

  • 华严坪

    一名古心坪、赤城山。在今四川峨眉山玉女峰左。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7峨眉县:华严坪“在纯阳殿后,有古心和尚开建静室,亦名古心坪。《峨眉山志》:华严坪即赤城隐士旧居。古名赤城山。昔有香烟、罗汉、白云三寺

  • 沂源县

    1944年5月由沂水、蒙阴二县析置,治南麻(今山东沂源县)。据《山东省行政区划资料汇集》:“因系沂水之发源地,故名沂源。”在山东省中部。属淄博市。面积 1635.66 平方千米。人口55.4万。辖6镇

  • 陉邑县

    唐天宝元年(742)改唐昌县置,属博陵郡。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东南邢邑。北宋初省入无极县。古县名。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唐昌县置,治今河北省定州市东南邢邑。属定州。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废入安喜县

  • 乾象六合殿

    北魏平城宫殿。在今山西大同市北。《魏书·高祖纪》: 太和三年 (479) 二月,“壬寅,乾象六合殿成”。

  • 谢安墓

    在今江苏南京市中华门外石子岗。《陈书·始兴王叔陵传》: “晋世王公贵人,多葬梅岭。”太建十一年 (579),始兴王叔陵母彭氏卒,“求于梅岭葬之,乃发故太傅谢安旧墓,弃去安柩,以葬其母”。《元和志》 卷

  • 海王村

    今北京宣武区和平门外琉璃厂。辽名海王村。清乾隆年间在琉璃厂发现辽墓。清 《日下旧闻考》 卷61引 《辽御史大夫李内贞墓志》: “葬于京东燕下乡海王村。” 即此。元、明于此设琉璃窑厂,以专制宫殿、庙宇琉

  • 临洮路

    金大定二十七年 (1187) 分熙秦路西部置,治所在临洮府 (今甘肃临洮县)。辖境相当今甘肃岷山以北,黄河以南,会宁、通渭、武山等县以西,临夏、夏河、临潭等市县以东地区和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元废。金

  • 沿溪渡镇

    即今江西泰和县东北沿溪乡。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 卷7: 泰和县东北 “五里至矶头汛,又十里至沿溪渡汛”。

  • ①商、周时方国。在今陕西眉县西南。殷末,参加周武王伐纣战争。《尚书·牧誓》: “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矛其誓。” 一说 “微” 通 “眉”,在今四川眉山县。②春秋

  • 西湖

    ①亦名昆明湖。在今北京市西北颐和园内。元称瓮山泊。明称西湖。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3:“西湖去玉泉山不里许,即玉泉龙泉所潴。盖此地最洼,受诸泉之委,汇为巨浸,土名大泊湖。环湖十余里,荷蒲菱芡,与夫沙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