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崇善寺

崇善寺

①在今山西太原市东南隅。创建于唐。初名白马寺,后改名延寿寺。明代又改名崇善寺。原在旧城外,明洪武初扩建太原城,寺地划入城内。洪武十四年 (1381) 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棡为荐其高皇后,就该寺旧址大事扩建,建大雄宝殿、大悲殿等。清同治三年 (1864) 大部建筑毁于火灾。现存崇善寺的局部,包括山门、钟楼、东西两厢和大悲殿,亦自成格局。殿宇和塑像皆明初遗物。

②亦名贝尔庙。在今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内。清乾隆八年 (1743) 由阿巴哈纳尔旗 (俗称贝子旗) 巴拉吉日道吉贝子和巴拉朱尔伦德布一世活佛主持修建,因名贝子庙。又因活佛曾得 “班智达”,意即总明的布教者称号,又名 “班智达葛根庙”,乾隆赐今名。历有兴建,有朝克钦等七大殿、五活佛殿、五佛塔、三十多个庙仓及两千多住宅,殿内有大量的壁画,为清代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


在山西省太原市东南隅。始建于唐。初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宗善寺,明改今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晋恭王朱㭎为荐其母高皇后,在旧寺基础上扩建,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当时既为佛寺,又为皇家祖庙。清同治三年(1864年)大部被焚,现存山门、钟楼、大悲殿和东西两厢。殿内塑像完好无损。寺内保存大量宋、元、明版佛教藏经和两套500多年前的壁画临摹本,三尊明初泥塑贴金菩萨立像,均为珍品。门前有明洪武时铸造铁狮一对,神姿威猛,为明代狮兽中的佳作。


猜你喜欢

  • 瑕县

    本瑕丘县。北宋大观四年 (1110) 为避孔丘讳,改为瑕县。为兖州治。治所即今山东兖州市。旋改嵫阳县。古县名。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为避孔丘讳以瑕丘县改置,治今山东省兖州市。为兖州治。旋改为嵫阳县

  • 户永

    在今云南澜沧县西北。清光绪十三年(1887)设土外委驻守。

  • 秋林驿

    在今四川三台县东。《清一统志·潼川府》: 秋林驿 “在三台县东五十里。……明洪武中置”。

  • 龙迹山

    在今河北易县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2易州:龙迹山“石上有龙迹。其西麓谷中有坑,大如车轮,中有四穴,春则风出东,夏出南,秋出西,冬出北。孔颖达以为即燕之龙兑也”。

  • 金附州都督府

    唐显庆二年 (657) 后析大漠州都督府置,属北庭都护府。在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8世纪前期废。

  • 古德林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牛心岭北。即古楠树林。相传为明代别传和尚手植。清张邦伸《锦里新编》卷16《峨眉纪游》:“古德林林木皆楠,别传和尚手植如法华经字数。”

  • 阿鲁布拉克卡伦

    清雍正十二年(1734)设,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西南阿鲁布拉克泉。何秋涛《朔方备乘》卷10《北徼喀伦考》作“阿鲁布拉克”;西清《黑龙江外纪》卷2作“阿鲁布扎克”。

  • 文登营

    即今山东文登市东北文登营镇。《清一统志·登州府》:文登营“在文登县东十里。明宣德二年建。初在县西门内,十年迁此。有土城周三里,东、西、南三里。营当东面之险。今移县城中”。即今山东省文登市东北文登营。明

  • 建武驿

    明置,在今广西南宁市西南。明 《徐霞客游记· 粤西游日记三》: “泊于建武驿前天妃宫下。”

  • 永通监

    北宋置,属曲江县。为铸钱监。在今广东韶关市西。后升为县级监,属韶州。《舆地纪胜》卷90韶州;永通钱监“在州水西一里。庆历间, 叶公清臣、宋公祁经度山泽置监,分遣金工以采之。岁用铜百万斤,可得盛币三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