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陵
①唐德宗李适的陵墓。在今陕西泾阳县北安吴村附近。《新唐书·地理志》 云阳县: “崇陵在北十五里嵯峨山。”
②清德宗光绪之陵。在今河北易县西五十里永宁山下。
在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北之嵯峨山。是唐德宗李适的陵墓。据旧志载崇陵封内40里,可知范围之大。陵冢高凸于山环水抱的山坳中,全用方形和长方形青石块叠砌,石块凿出凹槽,卡有铁栓板,浇灌生铁汁,颇为坚固。原来陵园四门,均有石刻,现南门有华表、天马、鸵鸟、石人、石马等,多残破不全。陵墓曾被盗掘,但陵冢山势、水形和石刻,仍雄伟壮观。
①唐德宗李适的陵墓。在今陕西泾阳县北安吴村附近。《新唐书·地理志》 云阳县: “崇陵在北十五里嵯峨山。”
②清德宗光绪之陵。在今河北易县西五十里永宁山下。
在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北之嵯峨山。是唐德宗李适的陵墓。据旧志载崇陵封内40里,可知范围之大。陵冢高凸于山环水抱的山坳中,全用方形和长方形青石块叠砌,石块凿出凹槽,卡有铁栓板,浇灌生铁汁,颇为坚固。原来陵园四门,均有石刻,现南门有华表、天马、鸵鸟、石人、石马等,多残破不全。陵墓曾被盗掘,但陵冢山势、水形和石刻,仍雄伟壮观。
明洪武二年 (1369) 改思明路置,属广西行中书省。治所在今广西宁明县东明江镇。后属广西布政使司。辖境相当今广西宁明县附近地。清雍正十一年 (1733) 废。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思明路置,治今
①即阳乐河。今河北赤城县南红河。清光绪《畿辅通志》卷77:龙门河“源出龙门县(今赤城县西南龙关)西二十里娘子山北三里大龙王堂,水从地出数丈即伏至岩树下,汹涌薄,流数里又
即今甘肃西部洪水坝河。《明史·地理志》肃州卫:“东南有红水,俱流入白水。”《清一统志·肃州》:红水“在州东南三十里。源出南山,北流合白水, 至下古城东南入讨来河。水有红色,故名”。村名。在甘肃省景泰县
元至元二十六年 (1289) 置,属和曲州,为武定路治。治所在今云南武定县东七里旧城。《明一统志》 卷87武定府南甸县: “旧名洟陬笼,又名瀼甸,讹曰南甸。” 明为武定府治。嘉靖末废。古县名。元至元二
唐开元后置羁縻州,属雅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泸定县境。北宋属雅州。后废。
又名花马小池、小盐池。在今宁夏盐池县西南惠安堡镇西南。《清一统志·宁夏府一》: 盐池 “小盐池在灵州所东南一百三十里,惠安城西一里,壕墙周三十六里,设盐捕通判管理”。民国 《朔方道志》 卷6: “即旧
唐开元十七年 (729) 置羁縻州,属黎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泸定或汉源、石棉等县境。北宋以后废。
一作答喇河。又名达连河。在今辽宁辽阳县东南。汤河支流。清康熙《辽阳州志》:答喇河在“城东南八十里。源出海城黑山,流马蹄峪西入汤河”。
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清丰县北。《诗经·邶风·泉水》:“出宿于干,饮饯于言。”朱右曾《诗地理征》以为今清丰县北十里有聂城。即其地。
在今安徽青阳县东北。《清一统志·池州府一》:二十四湖“在青阳县东北二十里。夏秋潮涨,汪洋千顷,冬春则涸,连亘平野。旧属大通河泊所”。在今安徽省青阳县东北。夏秋涨潮时湖面可达千顷;冬夏则涸,连亘平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