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崞县

崞县

①西汉置,属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浑源县西十五里麻庄。因崞山而得名。东汉末废。西晋初复置,永嘉后入魏,改名崞山县。

②隋大业二年 (606) 改平寇县置,属代州。治所在今山西原平市北三十五里崞阳镇。三年 (607)属雁门郡。唐属代州。元太祖十四年 (1219) 升为崞州。明洪武二年 (1369) 降为崞县,属太原府。八年(1375) 改属代州。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1958年改为原平县,驻原崞县城,1959年迁治原平镇 (今原平市)。1993年改为原平市。


(1)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山西省浑源县西,属雁门郡。因境有崞山,故名。东汉末省。晋初复置,仍属雁门郡。《魏书·序纪》:西晋永嘉四年(310年),刘琨“徙马邑、阴馆、楼烦、繁畤、崞五县之民于陉南”,尽献其地于拓跋猗卢,即此。北魏改为崞山县。(2)古旧县名。隋大业二年(606年)改平寇县置,治今山西省原平市北崞阳镇。属雁门郡。《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一年(615年),炀帝巡北塞,突厥来袭,逐驰入雁门。“齐王暕以后军保于崞县”,即此。唐至金属代州。蒙古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升为崞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又降为崞县。明、清属代州。1958年部分划归宁武县,部分与代县合并设置原平县。


猜你喜欢

  • 思明县

    1913年裁厦门厅改县并易名,为福建南路道治。1914年为厦门道治。治所即今福建厦门市。1928年直属福建省。1935年撤销,原城区及鼓浪屿区并入厦门市,禾山区划归同安县。旧县名。1913年由厦门厅改

  • 鄂尔多斯部

    明、清蒙古诸部之一。明成化间(1465—1487),一些蒙古部落入居河套,达延汗置为右翼三万户之一的鄂尔多斯万户,称 “鄂尔多斯者,为汗守御八白室之人” (传成吉思汗死后于其地建陵,立白屋八间)。即以

  • 布日都庙

    或作布尔都庙。即今内蒙古正镶白旗西北布日都苏木。1946年察哈尔左翼正白旗(1949年正名为正白旗)迁驻于此。1950年为正白镶白联合旗驻地。“布日根”,蒙古语意为绿洲淀。1956年正白镶白联合旗改称

  • 南卡江

    在今云南西南部。为萨尔温江支流。中缅界江。上源为南康河和南锡河,分别源于中、缅境内,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汇合后称南卡江,自北向南流至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南端的双相乡,汇合南马河后西南流入缅甸。光绪

  • 通海河

    即今广东兴宁市西兴宁河。《方舆纪要》卷103兴宁县: 通海河 “在县城西。合吴田溪、西溪、东溪、许陂溪、凉溪、洋步溪、远安溪、通海桥溪、黄田溪、笃陂溪、汤口溪、淡坑溪十二溪之水,汇于城西,是为水口。又

  • 三百坑水

    ①即今江西安远县南九曲河。《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安远县:三百坑水“在县南四十里。有三百坑水源出焉,东流一百五十里至九洲河始通舟楫。又二百五十里入广东龙川县界,而为东江”。②即今广东东江上源定南河。《

  • 营山

    ①在今湖南道县西四十里,接广西灌阳县界。《清一统志 · 永州府一》: 营山 “层峦叠嶂,绵亘数十里,实为州之西屏。其中峰最高,营水出此”。②在今四川营山县西。《寰宇记》 卷139蓬州朗池县: 营山 “

  • 罗陀部

    宋大理置,属威楚府。在今云南思茅市西南六十二里官房。元属元江路。明废。大理国置,在今云南省普洱县南思茅镇西南官房。元属元江路。后废。

  • 葛陵城

    即葛陂城。在今河南新蔡县西北五十里。《水经·汝水注》: 三严水径鲖阳县,“县有葛陵城,建武十五年更封安成侯铫丹为侯国。城之东北,有楚武王冢”。

  • 平康水

    今四川黑水县东北小黑水河。《元和志》卷32当州平康县:“显庆中因古平康城置,在平康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