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崤县

崤县

①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置,属恒农郡。治所在冶垆 (今河南陕县东南约九十里)。《寰宇记》卷6硖石县: 崤县 “取崤山为名”。北周属崤郡。隋开皇初属陕州,大业初废。义宁元年 (617) 复置,属弘农郡。移治硖石坞 (今陕县东南五十二里硖石乡)。二年 (618) 废。唐武德元年 (618) 复置,属陕州。三年 (620) 移治鸭桥。八年 (625) 移治安阳城 (今陕县东南硖石村西四十里),十四年 (640) 移治硖石坞,改为硖石县。

②东魏兴和中侨置,属恒农侨郡。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北齐废。


古县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析陕县东界于冶卢置,治今河南省陕县东南。属恒农郡。“取崤山为名”(《太平寰宇记》)。北周属崤郡。隋大业初废入熊耳县。义宁元年(617年)复置,治硖石坞,今陕县东南石门。其后屡有迁徙。唐贞观八年(634年)移治安阳城(今陕县东南村),属陕州。十四年又移于硖石坞,改名硖石县。


猜你喜欢

  • 阳亭县

    北魏太和五年(481)置,为魏兴郡治。治所在今陕西山阳县西北。后改名南阳县。古县名。北魏太和五年(481年)置,治今陕西省山阳县北。为魏兴郡治。隋初废。

  • 大斗拔谷

    一作达斗拔谷、大斗谷。即今甘肃民乐县东南扁都口河谷。《隋书·炀帝纪》:大业五年(609),炀帝伐吐谷浑,“经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次张掖”。《元和志》卷40删丹县:“大斗拔谷在县南二百里。

  • 三坝塘

    亦作立登三坝。在今四川理塘县西南格则乡西南。为打箭炉至西藏南路驿站之一。清乾隆《卫藏通志》卷4:“喇嘛丫至二郎湾尖,三坝塘宿。”民国贺觉非《西康纪事诗本事注》:“自理化西行,经公撒塘、拉尔塘、喇嘛丫、

  • 县前江

    ①即今江西分宜县南袁河。《方舆纪要》卷87袁州府分宜县:县前江“在县城南,即秀江也。自宜春县流入界,经昌山峡而东,澄澈环抱,出钟山峡,入新喻县界”。②即今海南省临高县东文澜河。明正德《琼台志》卷5:县

  • 包子寺寨

    亦作牟尼包座寺寨。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南牟尼乡南包座。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置包子寺寨土千户。

  • 平羌郡

    北周保定元年(561)置,属嘉州。治所在平羌县(今四川乐山市)。辖境相当今四川乐山、峨眉山二市地。隋开皇三年(583)废。北周保定元年(561年)置,治平羌县(今四川乐山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乐山市一

  • 徒河城

    一名屠河城。即今辽宁锦州市。《清一统志·锦州府》: 徒河旧城 “在锦县西北。相传虞夏时已有此城。刘恕 《外纪》: 周惠王三十三年,齐桓公救燕,破屠河。即徒河也”。又作屠河城。在今辽宁省锦州市。相传虞舜

  • 平戎川

    即今甘肃合水县东北平定川。源出今陕西志丹县界,南流入葫芦河。《资治通鉴》:唐贞元二年(786),吐蕃尚给赞入寇,“军于合水之北。邠宁节度使韩游瓌遣其将史履程夜袭其营,杀数百人。吐蕃追之,游瓌陈于平川,

  • 宜安

    战国赵邑。在今河北藁城市西南宜安村。《史记·赵世家》: 幽缪王迁三年 (前233),“秦攻赤丽、宜安”。《方舆纪要》 卷14真定府藁城县引《舆地记》: “宜安城,李牧所筑,旁有土山,冈阜崛起,又有台高

  • 东额旗

    即额尔古纳左翼旗。1934年伪满置,治所在奈勒穆图(今内蒙古额尔古纳市西北三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