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嵩山

嵩山

①在今福建莆田县东南海滨。《清一统志·兴化府》: 嵩山 “上有石室,苔纹成 ‘文笔峰’ 三字,宛然如书,刮去复然。旁有石室,俗呼仙姑岩”。

②在今山东临朐县西南五十二里。《清 一统志·青州府一》: 嵩山 “有異水洞,出银矿,又出铅、铁、铜、锡、丹砂之类。山下河水,间出砂金”。

③古名嵩高、外方、大室。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旧唐书·高宗纪》: 永淳元年 (682) 七月,“造奉天宫于嵩山之阳”。武则天圣历二年 (699) 二月,“幸嵩山”。《清一统志·河南府一》 引《旧志》 曰:“嵩山在登封县北十里。其山东跨密县,西跨洛阳,北跨巩县,延亘百五十里。太室中为峻极峰,左右列峰各十二,凡二十四峰。又西二十里为少室山。其峰三十有六。”

④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79上津县: 嵩山 “在县南五十里。山高耸,与洵阳县诸山相接”。


在河南省中部,其主体在登封市境。由太室山(1440米)和少室山(1512米)组成,东西绵延约60余千米。古称外方山。夏禹时称嵩高、崇山,商汤时称嵩高,西周时称岳山,东周始定嵩高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这里山峦起伏,峻峰奇异。历史上根据山峰坐落方位、形状外貌和名人遗迹等,分为太阳、少阳、明月、玉柱、万岁、凤凰、悬练、卧龙、玉镜、青童、黄盖、狮子、鸡鸣、松涛、石幔、太白、罗汉、白鹿等七十二峰(五乳峰和峻极峰未计在内)。嵩顶又名峻极峰,是中岳嵩山的主峰,古有“嵩高峻极”和“峻极于天”之说。著名胜迹有北魏嵩岳寺塔、汉代嵩山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元代观星台及少林寺、中岳庙、会善寺、法王寺塔、永泰寺、净藏禅师塔、初祖庵、嵩阳书院、石淙河摩崖题记、刘碑寺石碑和八方古文化遗址等,均为游览胜地。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辟有国家森林公园。


猜你喜欢

  • 乞村

    原名郗村。即今河北平乡县治。见《平乡县志》卷2村镇表。丁文江《中华民国新地图》作乞村。1945年平乡县迁治于此。

  • 台湾铁路

    ①指清朝在台湾修筑的铁路。清光绪十三年(1887)动工修建,十七年(1891)从基隆修至台北,十九年(1893)延至新竹。长107公里。②台湾岛内铁路的通称。

  • 叶如

    西藏吐蕃王朝(约629—842)古地区名。公元7世纪初吐蕃王朝建立后,将全境划分为乌如、要如、叶如、如拉(亦作藏如拉)等四个军政区域,即乌思藏四如。叶如是藏文音译,意为“右翼(部)”,其区域东至沙克,

  • 岱庙

    在今山东泰安市城内西北隅、泰山南麓。祀东岳泰山神。初建于汉,历代均予修葺。《水经·汶水注》: “ 《从征记》 曰: 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所植也。……中庙去

  • 虔州

    隋开皇九年 (589) 以南康郡改置,治所在赣县 (今江西赣州市西南)。《元和志》 卷28: “取虔化水为名。” 大业三年 (607) 改为南康郡。唐武德五年 (622) 复为虔州,贞观中州治徙今赣州

  • 北满特别区

    1933年7月伪满在东省特别区的基础上改置,治所在哈尔滨(今黑龙江哈尔滨市)。管辖东起绥芬河、西至满洲里、南至长春铁路沿线军警、外交、行政、司法等。1936年1月废。

  • 桃林寺

    即今湖南汨罗市北三十里桃林寺镇。旧属湘阴县。清光绪 《湖南通志》 卷1湘阴县图: 县东北有桃林。

  • 西川

    唐方镇名。至德二载(757)分剑南节度使西部地置剑南西川节度使,简称西川节度使。治所在成都府(治今四川成都市)。辖境屡有变动,长期领有成都府及彭、蜀、汉、眉、嘉、邛、简、资、茂、黎、雅以西诸州,约当今

  • 高平侯国

    ①西汉置,属临淮郡。治所在今江苏泗洪县东南。东汉废。②东汉章帝改橐县置,属山阳郡。治所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一百四里两城乡。因高平山为名。西汉地节三年 (前67) 封丞相魏相为高平侯,即此。三国魏改为高平

  • 云中城

    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云中山上。《清一统志·绛州》 引《文中子》:“登云中之城,望龙门之阙。”即此。(1)战国赵武灵王筑。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元和郡县志》:“赵云中城,秦云中郡也。《史记》曰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