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峪关
明置,属南江县。在今四川南江县东北二百三十五里米仓山,与陕西南郑县交界道口处。《方舆纪要》卷68巴州“米仓关”条下:“《郡志》:大小巴山之间有巴峪关,嘉靖中置。”
明置,属南江县。在今四川南江县东北二百三十五里米仓山,与陕西南郑县交界道口处。《方舆纪要》卷68巴州“米仓关”条下:“《郡志》:大小巴山之间有巴峪关,嘉靖中置。”
亦作虑真、女直、女质、朱里真。本源于唐代之靺鞨,五代时始称女真。分布于我国东北松花江、黑龙江中下游,东至于海。分生、熟女真两大部分。北宋末,生女真之完颜部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灭辽之后又灭北
清雍正六年 (1728) 改施州卫置,属归州。治所即今湖北恩施市。十三年 (1735) 为施南府治。民国初属湖北荆南道。1921 年为施鹤道治。1932年直属湖北省。1981年析城区置恩施市。1983
隋开皇十六年 (596) 改武垣县置,为瀛州治。治所即今河北河间市。大业初为河间郡治。唐复为瀛州治。北宋为河间府治。元为河间路治。明为河间府治。民国初属直隶津海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古旧县名。隋开
①战国燕邑,后为赵地。在今河北徐水县西遂城。《史记· 赵世家》: 悼襄王二年 (前243),“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方城”。即此。②战国韩邑,后入秦。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一说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史
即今安徽肥西县东南中派乡。旧属合肥。清嘉庆《合肥县志》卷3:中派河渡“在城南五十里”。为派河经流渡口,故名。
即西倾山。亦作罗插普喇山。在今青海省东部、甘肃西南部。
唐代洱海地区六诏之一。在今云南洱源县东南部。开元中为南诏所败。
即今山东青州市之北阳河。源出今山东青州市西北九回山,东北流径城北,又东北径寿光县西,又北入清水泊,即古浊水。亦谓之绳水。《水经·淄水注》:“吕忱曰:浊水一名溷水。”《清一统志·青州府二》:“古谚所谓‘
即今甘肃玉门市北宽滩山。《清一统志·安西州》: 宽台山 “在玉门县赤金所东南,嘉峪关西。山宽如台,故名”。
集镇名。在海南省澄迈县东南部。属永发镇。人口1000。为原新吴镇人民政府驻地。因传清初定安县新坡村吴氏先于该圩设店,故名。产稻、甘蔗、花生、甘薯等,畜产牛、猪等。有碾米、机械、修配、农副产品加工等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