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广济桥

广济桥

俗称湘子桥。在今广东潮州市东门外,横跨韩江。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宝庆二年(1226)建成,历时57年。东西两端筑石桥墩十八个, 上架石梁作桥面。中间一段,宽约100米,水流湍急,未能架桥,只用小船摆渡。当时取名济川桥。明宣德十年(1435)重修,两端石桥墩增至二十四个,中段用十八只梭形木船连接成浮桥,故称“十八梭船二十四洲”,改称广济桥。是我国较早的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清雍正元年(1723)又在浮桥两端石桥墩上置铁牛两只,牛背镌有“镇桥御水”四字,早已不存。1958年由于交通需要,将梭船拆除,改为直通大桥。1980年重铸铁牛一只,置于桥上。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又称南渡桥。在浙江省奉化市东。历史上是奉化三大水陆交通要道之一,上通台温,下达宁绍,为商旅过往必经之路。桥始建于宋,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重建,明清时期多次重修。为4孔梁式廊桥,全长51米,宽6.7米。石制桥墩,上承木梁,梁上木板铺面,桥上覆以22间廊屋,引桥旁有小屋12间,内有建桥碑记、禁约碑等5块石碑。 (2)在广东省潮州市东韩江上。因有韩湘子书“洪水止此”石碑于桥畔的传说,又名湘子桥。是古代著名桥梁之一。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历时56年建成。初为浮桥,淳熙元年(1174年)毁于洪水,太守常祎重修,筑墩架桥。东西两段18墩,全长517.95米。中间一段,宽约百米,水流湍急,未能架桥,只用小舟摆渡,当时取名济川桥。明宣德十年(1435年)以后重修,并增建5墩,称广济桥;正德年间,又增建1墩,总共24墩。桥墩用花岗石块卯榫砌成。水流湍急的江心一段,不能造墩架梁,改用18艘梭船联成浮桥,能开能合,是国内最早的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明代大修5次,并在桥墩上建起24座形式不同的“望楼”(已圮)。清雍正元年(1723年)又在浮桥两端石桥墩上置铁牛,牛背镌有“镇桥御水”四字,早已不存。1958年由于交通需要,将梭船拆除,改为直通大桥。1980年重铸铁牛一只,置于桥上。桥头有广济门城楼。1989年于下游1千米处另建韩江大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潮 州 广 济 桥


猜你喜欢

  • 淮南西路

    简称淮西路。北宋太平兴国元年 (976)分淮南路西部置,至道三年 (997) 复与淮南东路合为淮南路,熙宁五年 (1072) 又分淮南路西部置,治所在寿州 (今安徽凤台县)。辖境相当今安徽凤阳、和县以

  • 威远厅

    清雍正三年 (1725) 改威远直隶州置威远直隶厅,属云南省。十三年 (1735) 降为散厅,属镇沅府。治所在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南郊的大寨。乾隆三十五年 (1770) 改属普洱府。1913年废为

  • 查牙山

    ①在今辽宁凌海市东北。《辽史·地理志》: 锦州有大查牙山、小查牙山。②即嵖岈山。在今河南遂平县西南七十里。《资治通鉴》: 唐乾符四年 (877),“黄巢与尚让合兵保查牙山”。

  • 槟榔江

    在今云南西部,汇入大盈江。元代以来称槟榔江。《元混一方舆纪要》 平缅路: 槟榔江 “出吐蕃,经干崖阿共赕入缅界”。《清一统志·腾越直隶厅》 引 《旧志》: 槟榔江 “源出野人界,流入厅西境,下流会大盈

  • 勋州

    ①唐天祐元年 (905) 改辩州置,治所在石龙县 (今广东化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化州市及广西陆川县部分地。五代南汉复改为辩州。②唐置羁縻州,属黔州都督府。治所在今贵州平塘县西南通州镇。南宋后废。

  • 巴楚县

    1913年改巴楚州置,属新疆喀什噶尔道。治所即今新疆巴楚县。清乾隆《西域同文志》卷3:巴尔楚克,“回语,楚克,全有也。地饶水草,故名”。1930年属喀什噶尔行政区。后直属新疆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

  • 梅铺

    在今湖北郧县城东北四十八里梅铺。1975年在石灰岩溶洞 (又称龙骨洞) 中发掘出三颗猿人牙齿化石,齿冠完好。时代早于北京猿人,为我国第五个猿人化石发现地点。

  • 诸葛瞻父子墓

    在今四川绵竹市大西门外。蜀汉后主炎兴元年 (263) 冬,诸葛亮长子诸葛瞻及其孙诸葛尚,与魏将邓艾大战于绵竹关,均战败殉国,就地安葬。《清一统志·绵州》: 诸葛瞻墓 “在绵竹县西门外”。墓前石碑正中阴

  • 将军桥

    在今广西桂林市南。清咸丰二年 (1852)三月,太平天国萧朝贵设伏将军桥侧,乌兰泰率数百人追至,为伏兵所败。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清咸丰二年(1852年)三月初一,萧朝贵设伏将军桥侧,乌兰泰率数

  • 茅山镇

    即今湖北蕲春县西四十里茅山镇。明、清置巡司于此。(1)在河北省兴隆县西南部。面积181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茅山,人口960。以山为名。1956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