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原路
金皇统二年(1142)并宋泾原、环原二路置,治所在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县)。辖境相当今甘肃环县、镇原、泾川以东,灵台以北和陕西长武、彬县、永寿、旬邑、淳化等县地。元初废。
金皇统二年(1142年)合宋泾原、环庆二路置,治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市)。辖境约当今甘肃省环县、镇原、泾川等县以东,陕、甘边界以西,陕西省永寿、淳化等县以北的泾河中游及环江流域。蒙古废。
金皇统二年(1142)并宋泾原、环原二路置,治所在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县)。辖境相当今甘肃环县、镇原、泾川以东,灵台以北和陕西长武、彬县、永寿、旬邑、淳化等县地。元初废。
金皇统二年(1142年)合宋泾原、环庆二路置,治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市)。辖境约当今甘肃省环县、镇原、泾川等县以东,陕、甘边界以西,陕西省永寿、淳化等县以北的泾河中游及环江流域。蒙古废。
即今湖南韶山市东南银田镇。明天顺三年 (1459) 于此建银田寺。镇因寺为名。
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南四十里。《金史·仆散安贞传》: 兴定五年 (1221),伐宋,“安贞出息州,军于七里镇,宋兵据净居山,遣兵击败之”。山顶有净居寺,北宋苏轼尝避暑于此。
道路名。战国时楚国北经方城,通中原华夏诸国之要道。《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齐使者说越王曰: 楚 “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索隐》 引刘氏云: “楚适诸夏,路出方城,人向北行,以西为左,故云夏路以左
即武胜山。在今四川武胜县南二十里旧县东。《元史·世祖纪》: 至元五年 (1268),“改武群山为武胜山”。
故地或以为在今天缅甸南部之丹老附近,或以为今印度洋中之马尔代夫。元汪大渊《岛夷志略》:针路“自马军山水路, 由麻来墳至此地”。
明嘉靖八年 (1529) 置,属清平卫。治所即今贵州凯里市。万历二十九年 (1601) 改属平越府。三十五年 (1607) 改为凯里长官司。明嘉靖八年(1529年)置,治今贵州省凯里市。属都匀府。清康
即今河北泊头市西北郝村镇。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49交河县图: 北有郝村镇。在河北省泊头市北部。面积93平方千米。人口3.6万。镇人民政府驻郝村,人口 1250。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郝姓迁此建村,故名
①即今云南洱源县东北三营乡。《清一统志·大理府》:三营“在浪穹县莲花山下。《旧志》:元世祖自石门关入取大理,见蒙次和为噤喉之地,留军三百户以镇之,因名三营。明洪武十五年,平云南。蓝玉遣兵攻拔三营万户砦
在今台湾省台东县东南海中。原名火烧岛,因渔民夜出海捕鱼,于山顶举火引归而得名。又名鸡心岛,因形似鸡心,故名。1949年以谋绿化,改名绿岛。旧称火烧岛。传说曾遭大火烧山而得名。一说因岛上居民夜间举火山顶
在今甘肃嘉峪关市东南。《清一统志·肃州》:卯来泉堡“在州西南七十里。东南至金佛寺七十里,西北至嘉峪关四十里。城在半山,周一百四十丈,倚山为险。今有把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