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开元寺

开元寺

①故址在今河北赵县城内。已毁。《清一统志·赵州》:开元寺“在州治西南。宋景祐间于寺中建石塔”。石塔即赵州陀罗尼经幢。

②又称东大寺。在今河北邢台市东。《清一统志·顺德府》:开元寺“在府治东北。唐开元中建。元世祖两幸此”。

③即今山西大同市善化寺。俗称南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故名开元寺。五代晋时改称大普恩寺。明正统十年(1445)整修后,成为当时官吏习仪之所,改名善化寺。

④又名莲花寺。在今福建泉州市内。始建于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

⑤即今台湾省台南市海会寺。本郑成功北园别馆,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改建。

⑥北宋绍圣三年(1096)建,在今河南虞城县利民镇西南三里。后徙建于利民镇西南隅。

⑦在今河南商丘县南。《清一统志·归德府二》:开元寺“唐时建。宋更名宝融寺,又名兴隆寺。内旧有唐颜真卿书八关斋会报德记石幢”。

⑧唐开元元年(713)建,在今陕西凤翔县城内北街。寺内有吴道子画佛像。东阁有王维画墨竹。北宋苏轼《凤翔八观·诅楚文》:“峥嵘开元寺,仿佛祈年观。”


(1)在福建省泉州市区西街。唐代为桑园,相传园主黄守恭以桑开白莲,舍地为寺,名莲花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今名。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现寺占地约7.8万平方米,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甘露戒坛、东西二塔等。大雄宝殿建于唐垂拱二年,相传建殿时有紫云盖地,因名紫云大殿。屡圮屡修,现存系明代重檐歇山式建筑,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原应立石柱百根(实减柱六根),故别称百柱殿。殿内斗栱附刻飞天乐伎(嫔迦)二十四尊,殿前石台束腰间有人面狮身青石浮雕七十二幅。庭中榕树下分列唐至明历代所建各种小型石塔、经幢十七座。甘露戒坛在大殿之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建,历代重修。现存清初修建的重檐八角攒尖式建筑,为坛五级,仍仿宋制。坛顶藻井结构复杂,斗栱附刻二十四尊手持闽南民间乐器的飞天乐伎,别具风格。大殿西侧有古桑一株,传即唐代曾开白莲之树。东侧有檀樾祠,原祀黄守恭,为闽、台黄姓共同之祖祠。寺前有东、西二塔。寺中附属文物甚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宋代的古船馆建于寺之东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在广东省潮州市甘露坊。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元称开元万寿禅寺,明以来称开元镇国禅寺。占地2万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阁等。大雄宝殿屋顶为重檐歇山顶,正脊饰以鸱吻和葫芦。大殿前月台施石栏望柱。栏板有78块唐代石刻,刻有佛像、鹿、猴、莲花等图画及“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皇风永扇,帝道遐昌”等文字。殿前竖一对唐代石经幢,刻着《准提咒》和《尊胜咒》经文。寺内还保存有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铸造的大铜钟,重三千余斤;元泰定二年(1325年)用陨石雕刻的香炉;明代的金木雕千佛塔;清雍正版《大藏经》一部,共7240卷。1980年殿宇进行大修。(3)又称海会寺。在台湾省台南市北。为“台湾三大佛寺”之一。原为郑成功北园别馆。为郑成功子郑经为母亲所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改筑茅亭精舍,二十九年(1690年)改建为寺,名海会寺。嘉庆五年(1800年)改今名。建筑宏伟。内设佛学讲习堂等。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


猜你喜欢

  • 虎瞰山

    在今江西新余市南袁江北岸。唐大历八年 (773) 新喻县徙治虎瞰山之北,即今新余市。《舆地纪胜》 卷34临江军: 虎瞰山 “在新喻县治之南”。

  • 大信镇

    在今安徽芜湖市北东梁山南大信河口。明、清置巡司于此,亦称东梁山巡司。《方舆纪要》卷27当涂县:大信河“今有大信巡司,亦曰东梁山巡司,置于府西南大信河口之大信镇”。在山东省即墨市西南部。面积93.1平方

  • 江口市

    ①即今湖北枝江县东十八里江口镇。清置巡司于此。民国置县佐。②即今湖北鹤峰县东南九十二里江口乡。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鹤峰直隶厅东南有江口市。③即今湖南常宁县北宜水入湘江处之江河乡。《清一统志·衡州府

  • 郓城县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万安县置,属郓州。治所在今山东郓城县东十六里。大业初属东平郡。唐属郓州,天祐二年 (905) 又改万安县,五代唐复名郓城县。后周改属济州。金大定六年 (1166)徙治盘沟村

  • 达尔玛

    一作达马宗。即今西藏措美县西南达玛。藏语意为壮年。清乾隆《卫藏通志》卷12作“达尔玛”。

  • 哈布山

    在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北,与蒙古国接界。《清一统志·镇西府》: 哈布山 “在府西北四百里。四围皆沙碛,自此西行为准噶尔旧疆交界处”。

  • 马寒山

    亦名马衔山。即今甘肃临洮县北马啣山,接榆中县界。《明史·地理志》狄道县:“北有马寒山。”《方舆纪要》卷60狄道县:马寒山“其山绵亘数百里,势极高峻,虽炎夏冰雪不消,亦名马衔山”。

  • 盘陀寨

    南宋置,属汉源县。在今四川汉源县北盘陀山下。《方舆胜览》 卷 56 黎州: “ 王已《盘陀寨记》: 蜀为今日之重地,而沈黎为蜀之西门。”

  • 弋阳隘

    在今江西黎川县西。《方舆纪要》卷86建昌府新城县:弋阳隘在“县西六十里。与南丰县接界,今为弋阳铺”。

  • 西番

    即西蕃。《旧唐书·冯定传》:“韦休符之使西番也,见其国人写(冯)定《商山记》于屏障。”此指吐蕃。唐、宋、元、明汉文史籍中对吐蕃亦称西番(蕃),指今西藏,有时亦泛指藏族聚居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