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湟水、洸水。即今广东英德市西南连江。《汉书·地理志》 桂阳郡含洭县注: “应劭曰:“洭水所出,东北入沅。” 《水经·洭水注》: “洭水又径阳山县南……洭水又径含洭县西……洭水出 (洭浦) 关右合溱
在今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西。《明史·地理志》 思恩府: “西北有都阳山。” 《方舆纪要》 卷111思恩府: 都阳山在 “府西北二百五里。山高广有泉,下注成溪,引流灌田。旧有都阳寨,宏治中,土酋岑濬作乱,
即今四川汶川县。清嘉庆 《四川通志》 卷89汶川县: 威州铺 “在县 (旧治在今绵虒镇) 北四十里”。
又名清襄山、清营山。即横岭。在今山西垣曲县西北。《魏书·地形志》: 清廉县有清廉山。《水经·河水注》: “清水出清廉山西岭,世亦谓之清营山。”
唐置,属黎州羁縻州。神龙初寄治于良乡县之故都乡城 (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南长沟镇东侧土城)。后废。古县名。武周载初二年(690年)置,侨治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市)境,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徙治宋州(治今河
在今广东阳江市东南。《方舆纪要》卷101阳江县:大坑山“在县东南十里。有泉北流,溉田数百亩”。
在今江西瑞昌市西。清同治《九江府志》卷4瑞昌县:瓜山“在水陆保。山上有周、徐、杨、邓四姓居焉”。
东汉中平二年(185)分故鄣县置,属丹阳郡。治所在天目乡(今浙江安吉县西南孝丰镇)。《续汉书·郡国志》 刘昭注引《吴兴记》:“光和末,张角乱,此乡守险助国,汉嘉之,故立县。”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
在今山东泰安市城内西北隅、泰山南麓。祀东岳泰山神。初建于汉,历代均予修葺。《水经·汶水注》: “ 《从征记》 曰: 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所植也。……中庙去
一名黄花堆。即今山西山阴县北四十里永静城 (又称黄花城)。《魏书·序纪》: 西晋建兴元年(313),拓跋猗卢 “登平城西山,观望地势,乃更南百里,于灅水之阳黄瓜堆筑新平城,晋人谓之小平城”。《北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