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棚子
即今吉林榆树市西北弓棚镇。《吉林乡土志》:“相传该地始有居民时,系由关内移民,某氏首先以柳木做成弓形之草棚, 以为住所, 因以命名焉。”
即今吉林榆树市西北弓棚镇。《吉林乡土志》:“相传该地始有居民时,系由关内移民,某氏首先以柳木做成弓形之草棚, 以为住所, 因以命名焉。”
史河支流。在今安徽六安市西七十里。《方舆纪要》 卷26六安州: 溶水 “源出齐头山,西北流入固始县界,合于史河”。
在今贵州遵义县北楼山关南。《方舆纪要》卷70遵义府遵义县:白石口隘“在府北。(明)万历中,刘綎自楼山关进营白石口松垭地方,杨应龙自河渡突至,官军大挫”。在今贵州省遵义县娄山关南。明万历二十八年(160
在今广西全州县东北黄沙河镇。《清一统志·桂林府一》:三角巡司“在全州北五十里。明洪武四年置驿。本朝康熙二十五年设巡司”。光绪《广西舆地全图》全州图:东北有黄沙街,三角司驻此。
1914年改赵县置,属云南腾越道。治所在今云南大理市东十六里凤仪镇。民国《云南省民政厅<有关各县更改县名>案卷》:“因治城之西有凤山一岭,取凤凰来仪之义。”1958年撤销,与下关等市县合置
即六朝建康宫城之正南门宣阳门,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史·明帝纪》:“宣阳门谓之白门,上以白门不祥,讳之。”《南齐书·王俭传》:“宋世外六门设竹篱,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者,言‘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
即今河北井陉县南三十里障城镇。清同治《畿辅通志》 卷50井陉县图: 东南有南障城
春秋时吴国都城。秦置县,为会稽郡治。治所即今江苏苏州市。东汉为吴郡治。南朝梁太清二年(549)为吴州治。隋开皇九年(589)徙治今苏州西南横山东五里,为苏州治。大业初复为吴州治,不久改为吴郡治。唐武德
1941年置,属陕西省。治所在石堡 (今陕西黄龙县)。1947年改为黄龙县。
①即今广西武鸣县之香山河及武鸣河。《方舆纪要》 卷111武缘县: 南流江在 “县南二里。源出大明山麓,西流合西江水,南流经宣化县界,会于郁江”。②亦名合浦江、漳江、晏水、廉江。在今广西合浦县北。《新唐
即今四川涪江。《旧五代史·康延孝传》: 五代唐同光三年 (925),“进攻绵州,王衍复断绵江浮梁而去”。《明史·地理志》 绵州: “西有涪水,源出松潘卫,流经此,亦曰绵江,下流至合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