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汉山
在今四川通江县东北永安乡西北。《方舆纪要》 卷68通江县: 得汉城山在 “县东百二十里万山中。崛起崖堑,峭壁千仞,上设城郭,有三门,出泉,冬夏不竭,独西南二径凌险,转折而上,有一夫当关之势。顶平数里,可以耕蓻。相传汉高据此,以通饷馈。宋淳祐中,余玠临视形势,命统制张实因险筑垒,储粮建邑,为恢复旧疆之规。今其上石壁如城,中平,尚可屯数百人”。
在今四川通江县东北永安乡西北。《方舆纪要》 卷68通江县: 得汉城山在 “县东百二十里万山中。崛起崖堑,峭壁千仞,上设城郭,有三门,出泉,冬夏不竭,独西南二径凌险,转折而上,有一夫当关之势。顶平数里,可以耕蓻。相传汉高据此,以通饷馈。宋淳祐中,余玠临视形势,命统制张实因险筑垒,储粮建邑,为恢复旧疆之规。今其上石壁如城,中平,尚可屯数百人”。
唐长安外郭城东面偏北的一门。隋初建。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郊长乐西路陕西省火电公司东南角。《资治通鉴》: 唐建中四年 (783) 十月,赴援襄城的泾原军路过京师,兵变,德宗 “又命中使宣慰,贼已至通化门
唐置羁縻州,属邕州都督府。治所即今广西平果县东北归德。北宋属邕州右江道。南宋改为归德州。唐置羁縻州名。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东北归德。属邕州都督府。南宋改羁縻归德州。
在今河北阜城县东北。《元和志》 卷17阜城县: “苻融垒在县东北二十四里。” 《方舆纪要》 卷13阜城县: 苻融垒,“ 《志》 云: 苻坚灭燕,遣融引军东略,尝屯于此,因名”。
在今云南腾冲县南郊。《明一统志》卷87腾冲军民指挥使司:来凤山“在司城南四里。一名龙凤山,上有神祠”。现建为来凤公园。
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北, 与巩义市接界。 《史记·张仪传》: “仪曰: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 《集解》 “徐广曰: 一作 ‘寻’,成皋巩县有寻口”。《正义》: “ 《括地志》 云,温泉水即寻
①春秋吴邑。即今江苏常州市。《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西汉置毗陵县。②西汉成帝刘骜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市北马家窑附近。《汉书·成帝纪》:绥和二年(前7),“葬延陵”。臣瓒
亦名北戎。春秋时夷国之一,分布在今河北北部。公元前7世纪颇强大,常为郑、齐、燕之患。《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二十三年(前663),“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在今山西新绛县西南。《史记·赵世家》:“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原过从,后,至于王泽。”《括地志》:“王泽在绛州正平县南七里也。”在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南。西通汾水,上有王桥。《史记·赵世家》:赵襄子奔保晋
春秋燕都。在今河北雄县西北。《世本》: 燕“桓侯徙临易”。战国称易。在今河北省雄县西北。春秋时曾为燕国都。《世本》:燕“桓侯徙临易”,即此。战国时又称易。
南宋建炎三年 (1129) 改江宁府置,治所在上元、江宁县 (今江苏南京市)。辖境相当今江苏南京市及江宁、句容、溧阳、溧水等县地。元至元十四年 (1277) 升为路。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江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