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思冈
在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十五里。《新唐书·肃宗纪》: 乾元二年 (759) 一月,“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愁思冈,败之”。《明一统志》 卷28彰德府: 愁思冈 “陈思王植不为魏文帝所容,于此悲吟,因名。契丹主执晋少帝及母后、辅臣至此冈。后人讹呼为愁死冈”。
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唐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败逃,郭子仪等追至邺,庆绪收残部于此。隋改名崇义冈。
在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十五里。《新唐书·肃宗纪》: 乾元二年 (759) 一月,“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愁思冈,败之”。《明一统志》 卷28彰德府: 愁思冈 “陈思王植不为魏文帝所容,于此悲吟,因名。契丹主执晋少帝及母后、辅臣至此冈。后人讹呼为愁死冈”。
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唐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败逃,郭子仪等追至邺,庆绪收残部于此。隋改名崇义冈。
在今广东廉江市西北八十里。《清一统志·高州府》: 深田山 “在石城县西北八十里。连亘一百余里。古木参天,千峰万壑,人迹罕到”。
元置,属都云军民府。治所即今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改置平溪卫。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置,治今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为平溪卫。
唐方镇名。乾元二年 (759) 置,治所在郑州 (今河南郑州市)。领郑、陈、亳、颍四州。上元二年 (761) 废。唐方镇名。乾元二年(759年)置,治郑州(今河南郑州市)。上元二年(761年)废。
亦名梁大县。南朝梁普通六年 (525) 置,为大谷郡治。治所即今四川巴中市。北周大象二年(580) 改为化成县。古县名。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置,治今四川省巴中县,为归化郡治。北周大象二年(580
在今湖北大冶市东。《明史·地理志》 大冶县:“又东有围炉山,出铁。”
①在今安徽南陵县西,东接大工山主峰。《清一统志·宁国府一》: 朗陵山 “在南陵县西三十里。《名胜志》: 工山南有朗陵,以晋朗陵侯何琦隐其上,故名”。②在今河南确山县南。《汉书·地理志》 朗陵县注引应劭
①在今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东六里。《方舆纪要》卷17抚宁县:欢喜岭,“一名凄惶岭。言戍辽者去而悲,还而喜也”。古为关内外驿路必经之地。《明一统志》卷25辽东都司:欢喜岭“在广宁前屯卫西七十五里”。②即今
在今山西壶关县南。《清一统志·潞安府一》: 惠泽池 “在壶关县南门外,明洪武九年凿”。
清内蒙古昭乌达盟八部之一。明后期,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后裔、敖汉部首领岱青杜稜之弟额森伟征始号所部曰奈曼,隶察哈尔汗。天聪元年(1627) 其子衮楚克率众归附后金,崇德元年 (1636)编为一旗,牧地
北宋置,属灵台县。即今甘肃灵台县西五十里百里乡。在安徽省太湖县西北部。面积96平方千米。人口2.6万。镇人民政府驻叶塝村,人口350。因从太湖县城沿长河而上到此刚好一百里而得名。1961年设百里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