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山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东南五十里。《隋书·地理志》:武德县有扶山。《方舆纪要》卷105琼山县:扶山“山之东有五岭,一曰从衡,二曰思峒,三曰光螺,四曰居禄,五曰居林,递相拥护,故名扶山。道书以为第二十四福地。昔有陶公者隐此,因亦名陶公山”。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东南五十里。《隋书·地理志》:武德县有扶山。《方舆纪要》卷105琼山县:扶山“山之东有五岭,一曰从衡,二曰思峒,三曰光螺,四曰居禄,五曰居林,递相拥护,故名扶山。道书以为第二十四福地。昔有陶公者隐此,因亦名陶公山”。
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河支流根河。《元史· 太祖纪》: “弘吉剌部归札木哈部与诸部会于犍河,共立札木合为局儿罕,盟于秃律别儿河岸。”《元朝秘史》 作刊沐涟。明代译名坚河。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
清置,属邠州。即今陕西彬县南24里太峪乡。集镇名。又称太峪河。在陕西省彬县南部、公主川西北岸。太峪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240。明设大谷镇,以地处公主川道大沟中得名。清雍正《陕西通志》载:“大峪镇,
在今湖北竹山县东南。民国 《湖北通志》 卷34竹山县: 秦口市 “在县东南七十里”。集镇名。在湖北省房县西部、秦口河西岸。属门古寺镇。人口1600。原为公社、乡人民政府驻地。秦王寨以北高塘河口得名。为
唐贞观四年(630)于回乐县境置,治所当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十三年(639)废。唐贞观四年(630年)于回乐县境置,治丰安县(约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灵武市一带)。辖境不详。贞观十三年废。
①五代王闽置,属建安县。即今福建政和县东南镇前镇。北宋咸平三年(1000)升为关隶县,并移治今政和县。②北宋置,属宁德县。在今福建宁德市北七十里水漈。古镇名。五代王闽置,即今福建省政和县东南镇前镇。北
即今河南商丘县西北三十八里谢集镇。明嘉靖 《归德州志》 卷1 《村镇》: “谢家集,小坝西北十五里。”
即今湖南祁阳县东南五十里白水镇。明置巡司于此。
明洪武十七年 (1384) 置,在今贵州毕节市南五里。
唐方镇名。上元元年(760)置,治所在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建中四年(783)建号保义军。唐方镇名。上元元年(760年)置,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建中四年(783年)改名保义军。
明洪武九年 (1376) 改福建行中书省置,治福州 (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清称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