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报国寺

报国寺

①在今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辽代创建。明初塌毁,成化二年(1466)重修,改名慈仁寺。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现寺内存有明成化二年御制碑和清乾隆二十一年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

②在今四川乐至县东北龙门乡北金龟山麓。清道光《乐至县志》卷9:报国寺“在治东三十五里。古寺毁。今重装饰。……寺建于李唐前,故灵异之迹往往而在。有明代嘉靖时新出孟蜀广政间二碑”。寺始建于隋,清雍正间重修。有五代摩岩造像及广政间碑。

③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麓,为游山时出入门户。清嘉庆《峨眉县志》卷2:报国寺在“县南十里。旧有庆祝在此”。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名会宗堂。清康熙时重修,改今名。今庙门“报国寺”为康熙御书。弥勒、大雄、七佛三殿及藏经楼掩映于苍楠翠柏之间,逐渐升高,宏伟壮观。寺内著名文物是明永乐十三年(1416)景德镇造大型瓷佛(高2.47米)。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躲在峨眉山即此寺。由此登峨眉山至金顶有二道,右道为一百二十七里,左道为八十八里。


在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麓,为游山的出入门户。明万历年间始建,原名会宗堂,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修并改今名。山门有清康熙帝御题“报国寺”匾额。同治五年(1866年)扩建后,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藏经楼等五重,建筑面积 10600 平方米,自前至后逐级升高。建筑宏伟,气势轩昂,各殿佛像金灿夺目。寺内有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彩釉瓷佛一尊,高2.4米。大雄殿侧辟有峨眉山电动模型室,介绍全山地形、名胜古迹、物产及游山路线等。

报 国 寺


猜你喜欢

  • 零泉县

    即灵泉县。在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唐书·地理志》 作 “零泉县”。古县名。北周置,治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属魏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废。

  • 石窟溪

    源出福建武平县西北。南流经广东蕉岭县西,又南经梅州市东三十里,南入梅江。

  • 巴暖三川营

    旧名古鄯堡。即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古鄯镇。《清一统志·西宁府二》:巴暖三川营“旧名古鄯堡……城周二里有奇。本朝设守备驻防”。

  • 鸽子山

    在今四川城口县东南。清道光 《城口厅志》 卷4: 鸽子山在 “厅东一百一十里。山极险要。嘉庆元年,白莲教首殷成富、冯升、萧汉章等聚众数千人居其上”。

  • 青尖山

    在今浙江仙居县北。《方舆纪要》 卷92仙居县: 青尖山 “在县北十里。万山四合,一峰卓立,亦曰圭峰”。

  • 棘泽

    春秋郑邑。在今河南长葛市东北,双洎河南岸。《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 (前549) 冬,“楚子伐郑以救齐,门于东门,次于棘泽”。春秋郑地。在今河南省长葛市东北。《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楚子伐

  • 万全都司

    明宣德五年(1430)置,属后军都督府。治所在宣府卫(今河北张家口市东南宣化)。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内、外长城间的赤城、怀来以西和宣化、阳原县以北地区。地势险要,位于京师门户居庸关外,尤其在开平、兴和等卫

  • 老虎顶

    亦称老秃顶。即今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西百余里老秃顶子山。1934年杨靖宇在此建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为抗日重要根据地之一。

  • 十一道沟

    即今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鸭绿江北岸十一道沟乡。隔江斜对朝鲜罗竹里。清光绪《吉林全省地舆图》:临江县东南有十一道沟。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7:“十一道沟金矿在长白(县)十一道沟迤东。前清光绪末, 曾有

  • 北洛水

    即洛水。今陕西省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