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石岭
在今江西吉安县东南。《宋史·文天祥传》:南宋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自永丰引兵还兴国,蒙古将李恒“穷追天祥方石岭。巩信拒战,箭被体,死之”。即此。《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庐陵县:方石岭在“府南百里。层峦叠嶂,石崖峭耸”。
古山名。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南。《续资治通鉴》:元至元十四年(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会邹㵯于永丰,元李恒追及于方石岭,天祥将巩信败死,即此。
在今江西吉安县东南。《宋史·文天祥传》:南宋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自永丰引兵还兴国,蒙古将李恒“穷追天祥方石岭。巩信拒战,箭被体,死之”。即此。《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庐陵县:方石岭在“府南百里。层峦叠嶂,石崖峭耸”。
古山名。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南。《续资治通鉴》:元至元十四年(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会邹㵯于永丰,元李恒追及于方石岭,天祥将巩信败死,即此。
在今湖南攸县东二十里。《方舆纪要》卷80攸县:阳升江“源出县东百里之大乌山。又银坑水亦出焉,经县东五十里,合于阳升江,流入攸水”。
元代西藏地名。《元史·百官志三·宣政院》 载: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属附见有牙里不藏思八万户。藏文史籍《汉藏史集》载乌思藏十三万户中,牙里不藏思八(雅桑)为乌思地区(前藏)六个万
①明置,属如皋县。即今江苏如皋县东丁堰镇。《方舆纪要》卷23如皋县:丁堰镇在“县东四十里。嘉靖中,倭贼尝犯此”。②即今江苏常州市东南十五里丁堰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阳湖县记:“丁堰镇在城东南一十五
西汉置,属桂阳郡。治所在今广东英德市东翁水北。《元和志》 卷34浈阳县: “在浈水之阳,因名。” 三国吴改属始兴郡。南朝宋泰始三年 (467)改为贞阳县,南齐仍称浈阳”。隋开皇十年 (590) 又改贞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郓州。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五十二里胡集乡。因县北雷泽而得名。大业初属东平郡。唐属濮州。金贞元二年(1154) 省入鄄城县。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今山东
又名化觉寺。在今陕西西安市。
即今湖北浠水县东南之浠水。《水经·江水注》:希水“出灊县霍山西麓。……西南流分为二水,枝津出焉。希水又南,积而为湖,谓之希湖。湖水又南流,径轪县东,而南流注于江”。
在今湖南安乡县东。《方舆纪要》 卷77安乡县 “大鲸湖” 条下: “景港在县东北四十里。上通荆江,下达洞庭湖。一名景源港。” 《清一统志·澧州一》: 景港河 “自荆州府公安县四水口分流,至县界灵石湖南
在今贵州思南县西五十里。《方舆纪要》 卷122思南府: 青鸾溪 “下流入乌江。俗名黑鹅溪”。
①明置,属广宁前屯卫。即今辽宁绥中县西南永安堡乡。明《辽东志》卷3:永安堡“堡北瓮圈山可屯兵,堡东背阴障可按伏”。《方舆纪要》卷37广宁前屯卫“铁场堡”条下:“永安堡在卫西北四十五里。”堡东背阳障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