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昆 (崑) 仑 (崙) 山

昆 (崑) 仑 (崙) 山

①在今安徽潜山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26潜山县 “牛眠山” 条下: “又昆仑山在县东北六十里。上有泉,近置昆仑寨于此。”

②在今福建福安市西北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96福安县: 昆仑山 “高耸万仞。上有天池,池畔多民居”。

③在今福建惠安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99惠安县: 昆仑山在 “县东北三十里。势高耸,望之若祥云。南有伏虎岩,清泉石室,最为幽胜”。《清一统志·泉州府》: 昆仑山 “宋蔡襄读书于此。大中祥符间,有僧道养居山南岩下,能伏虎,因名伏虎岩”。

④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城西南二十里。明嘉靖 《淄川县志》 卷1: 昆仑山 “或以形如毂轮,故名”。

⑤在今广西邕宁县东北九塘乡北八里,与宾阳县接界。海拔306米。《舆地纪胜》 卷 106 邕州:昆仑山 “在宣化县东。昆仑关在焉”。《方舆纪要》卷110南宁府宣化县: 昆仑山在 “府东北百里。巉岩峭拔,高出群山,有道极险阨,古设关于此,以扼蛮洞,关上有台…… 《志》 云: 关扼宾、邕两界,旁多岐岭,与诸夷通,据关而守,则间道所当虑也”。

⑥亦名昆嵝山。在今四川重庆市渝北区北。《清一统志·重庆府一》: 昆仑山 “在江北厅北一百五十里。《元统志》: 据府渠、合之境,高十里,俯视三郡如指掌然,林壑深翠,峰顶绝无尘埃。按 《明统志》作昆嵝山”。

⑦在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北。《太平御览》 卷38引 《竹书纪年》: “周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 《十六国春秋辑补》 卷70:东晋永和元年 (345),“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在此山。此山有石室、玉室,珠玑镂饰,焕若神宫”。《史记· 司马相如》: “西望昆仑。” 《正义》 引 《括地志》: “昆仑山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

⑧又作昆仑墟。古昆仑山包括今喀喇昆仑山 (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克什米尔之间)、昆仑山 (西起帕米尔高原,绵延于新疆、西藏之间,向东延入青海境内)。古代把塔里木河南源视为黄河源,昆仑山往往被误为黄河发源处。《山海经· 西三经·西次三经》: “昆仑之丘……河水出焉。” 《史记·大宛列传》: “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⑨在今越南东北部河北省境。《方舆纪要》 卷112安南谅江府: 昆山 “在府东凤山县境。岩洞殊胜”。

⑩亦译军屯山。即今越南南部湄公河口外之昆仑岛。为古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之地。元汪大渊 《岛夷志略》: 昆仑 “古者昆仑山,又名军屯山,山高而方,根盘几百里,截然乎瀛海之中,与占城东西竺鼎峙而相望。下有昆仑洋,因是名也。舶泛西洋者,必掠之,顺风七昼夜可渡。谚云: 上有七州,下有昆仑”。


猜你喜欢

  • 路南州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置,属澂江路。治所即今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当地彝语称鲁乃,“鲁”为石头,“乃” 为黑色,意即长满黑石头的地方。明属澂江府。1913年改为路南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

  • 邪米思干

    即寻思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元《长春真人西游记》:“过大河至邪米思干大城之北。”即此。即“寻思干”。

  • 亦八里城

    又名益离城、亦剌八里、亦力把里。西辽属地。在今新疆伊宁市附近。《元史·曷思麦里传》:“曷思麦里奏,往者尝招安到士卒留亦八里城。”即此。后属察合台汗国。

  • 竹马府

    唐贞观中置,为府兵所居之处。故址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元和志》卷13晋阳县:“竹马府,在(并)州城中。”即此。开元十一年(723)废。

  • 长沙营

    ①即今上海市崇明县治。《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崇明县:长沙营“明初置,设兵戍守”。万历十三年(1585),崇明县移治于此。②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置,属新会县。在今广东开平市北长沙镇。寻废。清康熙

  • 乌素图召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二十里大青山南麓。由明代所建庆缘寺及清代所建广寿寺、长寿寺、法禧寺、罗汉寺等五座庙宇组成。“乌素图”,蒙古语意为“水很多”。附近树木茂盛,春夏时节风景优美,为市郊游览胜地。

  • 峡石镇

    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北。《新唐书· 王潜传》: 元和中,泾原节度使王潜 “引师自原州逾硖石,取虏将一人,斥烽侯,筑归化、潘原二垒”。

  • 秀水河镇

    即今辽宁法库县西南秀水河子镇。《清史稿·地理志》 法库直隶厅:“又西秀水河,南入新民。有秀水河市镇。”

  • 永丰驿

    明弘治十七年(1504)置,属会同县。在今海南省琼海市东北塔洋镇。

  • 涟水军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 置,治所在涟水县 (今江苏涟水县)。熙宁五年 (1072) 废。元祐二年 (1087) 复置,南宋绍兴五年 (1135) 又废。三十二年 (1162) 复置,后又废。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