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川
又名桐汭水、桐水。即今安徽郎溪县境郎川河及桐汭水。《元和志》 卷28广德县: “桐汭水在县西五十里。春秋楚子期伐吴,至桐汭是也。” 《寰宇记》 卷103广德县: “桐水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出白石山,北流入宣城县白沙川入丹阳湖。” 《明史·地理志》 建平县: “西南有桐川。”
又名桐汭水、桐水。即今安徽郎溪县境郎川河及桐汭水。《元和志》 卷28广德县: “桐汭水在县西五十里。春秋楚子期伐吴,至桐汭是也。” 《寰宇记》 卷103广德县: “桐水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出白石山,北流入宣城县白沙川入丹阳湖。” 《明史·地理志》 建平县: “西南有桐川。”
一作头勒克。清乾隆年间置,在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东北察林河与伊犁河汇合处的三角洲上。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4: “(格根河) 东北流是为察林河,凡四十里至察林渡口,……渡口东北五十里为特勒克卡伦。
在今山东鱼台县 (谷亭镇) 北。《方舆纪要》 卷32鱼台县: 塌场口 “旧为运道所经。永乐九年,刑部侍郎金纯浚元人运河故道,引汴水自开封入鱼台塌场口,会汶水经徐、吕二洪入淮。汶水即泗水也。嘉靖九年,黄
又名大号山、北山、淇山。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北。淇水发源于此。《山海经·北山经 ·北次三经》: “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濝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南武夷山仙掌峰之南。高齐仙掌,而险怪特甚。明 《八闽通志》 卷6《地理志·山川》 崇安县: 接笋峰“一名仙接石,状如笋立,其半有痕,如断面复续”。
南宋高宗陵墓。在今浙江绍兴县东三十六里宝山南麓。
①唐武德三年 (620)析朝邑县置,属同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黄河西岸。贞观元年 (627) 废。②唐贞观三年 (629) 置,为云州治。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西岸。《元和志》 卷4河
在今江苏长江口狼山、福山之中流。西人第一次驶行长江之轮船名孔夫子,因呼此船所测之水道为孔夫子水道。
唐渤海国置,号南京。治所在沃州 (今朝鲜咸兴。一说镜城北道镜城或咸镜南道北青)。辖境相当今朝鲜清川江上游以东、龙兴江以北、大川江以西一带。辽废。渤海置,号南京。治沃州(在今朝鲜咸兴,或谓即今咸镜北道镜
即今广西灵山县城西侧六峰山。《舆地纪胜》卷119钦州:石六石“在灵山县西百步”。《清一统志·廉州府》:石六峰山“在灵山县西一里。其峰有六, 因名”。
又作舍利站。清置,即今吉林松原市东南社里乡。《清一统志·吉林二》 “金州鄂佛罗站” 条下: “蒿子站,又西北六十里至舍哩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