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桑园镇

桑园镇

又名桑儿园。即今河北吴桥县治。旧属山东德州。《清一统志·济南府》 “桑园镇” 条谓: “明正德中马申锡驻桑儿园招流贼刘六等即此。良店水驿置于此。有水次仓。” 1958年吴桥县迁治于此。


(1)在河北省怀来县南部。面积127平方千米。人口2.6万。镇人民政府驻桑园,人口1850。原名三园堡,后因村北有桑园改今名。1953年设乡,1961年改公社,1999年改镇。产高粱、玉米、谷子及葡萄、苹果。东近官厅水库,村民兼事捕鱼。沙丰铁路、沙东公路经此。(2)在河北省蠡县西北部。面积35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桑园,人口2030。以桑树众多得名。1957年设潘营乡,1958年并入郑村公社。1961年析置桑园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改镇。产小麦、玉米、花生及苹果、梨、红枣。有化纤、人造皮毛、毛毯、经编等厂。公路通县城。(3)在河北省吴桥县西部、南运河东岸。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35.7平方千米。人口3.8万。镇人民政府驻桑园,人口2.1万。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此地桑柘丛生,得名桑柘园、柘园镇、桑儿园,民国《德县志》:柘园镇“亦名桑儿园,即正卫左所九屯”。清光绪年间修建津浦铁路在此设站改今名。原属山东省,1954年划归河北省吴桥县,1958年吴桥县治由吴桥迁此。1958年建桑园公社,1981年改镇。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有铁木器、水泥预制件、机械、农机修配、电机等厂。京沪铁路、104国道、桑宁公路经此。古迹有孙膑石牛。(4)在四川省邛崃市中北部。面积17.3平方千米。人口1.3万。镇人民政府驻桑园,人口1500。因早年桑树成阴故名。1949年为桑园乡,1958年为桑园公社,1980年改乡,1986年置镇。盛产海椒。有小型轧钢、蓄电池、机砖、化工、酿酒等厂。成温邛公路经此。有定觉寺等古迹和邛江河、三合堰等水利工程。(5)在陕西省西乡县北部。面积97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桑园铺,人口590。明、清时以地处桑园河畔得名。1950年设桑园乡,1965年设公社,1984年复设乡,1996年设镇。主产稻、小麦、玉米、油菜籽,盛产五倍子、天麻、木耳和木炭。有印刷、粮食加工、农机等厂。有公路接316国道。


猜你喜欢

  • 冈里木孙山

    在今西藏日土县北。《清一统志·西藏》:冈里木孙山“在鲁多克城西北三百八十里,山甚高险, 自遮达布里山绵亘而北,至此为阿里之北界”。“冈里”藏语意为雪山,“木孙”突厥语意为冰。

  • 风陵津

    即风陵渡。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南黄河北岸。《元和志》卷12河中府河东县:“风陵故关,一名风陵津,在县南五十里。魏太祖西征韩遂, 自潼关北渡,即其处也。”黄河重要津渡之一。即今山西省芮城县西南黄河北岸之风陵

  • 二里头文化遗址

    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十八里伊、洛二河之间。1959年起进行大面积考古发掘,证实二里头文化早于郑州二里冈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这处文化遗址可分四期,第一期和河南龙山文化接近,第四期和二里冈早商文化接近。

  • 合川城

    亦称合川守捉城。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东南。《新唐书·地理志》 鄯州:“南百八十里有合川守捉城。”

  • 富贵角

    在今台湾省台北县石门乡西北海岸,为台湾岛最北端。原为高山族平埔人 一部落居住地,土名打宾,又称小鸡笼。林兴仁 《台北县古今地名释要》(载 《台北县文献丛辑》 第1辑) 说: 富贵角乃荷兰人命名,取荷兰

  • 鬼方

    古族名。 亦称��方、 方。 媿氏、 鬼方氏、鬼方蛮。殷周时,活动于今陕西省西北部,为殷周的劲敌。周以后不见于记载。

  • 三堂街

    又名三塘街。即今湖南桃江县西北四十五里三堂街镇。清同治《益阳县志》卷3市镇:三堂街在“治西百二十里。有汛”。昔有胡、周、李三姓宗族祠堂,故名。

  • 钟 (鍾) 祥场

    亦名针匠店。即今四川仁寿县东南六十五里钟祥镇。清同治 《仁寿县志》 卷1: “针匠店更名钟祥场。”

  • 东安国

    又名小国、小安国。古昭武诸国之一。都喝汗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北)。《新唐书·西域传》:东安“在那密水之阳,东距何二百里许,西南至大安四百里”。显庆中置木鹿州于此。

  • 通津渠

    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元和志》 卷5河南府河南县: 通津渠 “在县南三里。隋大业元年,分洛水西北,名千步碛渠,又东北流入洛水,谓之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