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化郡
①南朝梁大同八年 (542) 置,属桂州。治所在梁化县 (今广西鹿寨县北中渡镇北长安村)。辖境相当今广西鹿寨、永福、柳城三县相连接地区。隋开皇九年 (589) 平陈后废。
②南朝梁置,属广州。治所在安怀县 (今广东惠东县西北梁化镇)。隋开皇时废。
(1)南朝梁大同八年(542年)置,治梁化县(今广西鹿寨县北)。辖境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北一带。隋开皇中废。(2)南朝梁置,治怀安县(今广东惠东县西北梁化)。辖境即今广东省惠东县西北一带。隋开皇时废。
①南朝梁大同八年 (542) 置,属桂州。治所在梁化县 (今广西鹿寨县北中渡镇北长安村)。辖境相当今广西鹿寨、永福、柳城三县相连接地区。隋开皇九年 (589) 平陈后废。
②南朝梁置,属广州。治所在安怀县 (今广东惠东县西北梁化镇)。隋开皇时废。
(1)南朝梁大同八年(542年)置,治梁化县(今广西鹿寨县北)。辖境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北一带。隋开皇中废。(2)南朝梁置,治怀安县(今广东惠东县西北梁化)。辖境即今广东省惠东县西北一带。隋开皇时废。
又名桂山、北山、越王山、四望山、风洞山。即今广西桂林市区东北漓江西岸叠彩山。唐元晦《叠彩山记》 云: “山之石纹横布,彩翠相同,若叠彩然,故以为名。” 明崇祯十年 (1637) 徐霞客游此,《徐霞客游
金建,即今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东南山城镇。《金史·太祖纪》: 收国二年 (1116) 五月,“阿徒罕破辽兵六万于照散城”。即此。即今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南山城。金收国二年(1116年),乌论石准大败辽军
在今湖北建始县西三里朝阳观下。宋黄庭坚游此洞,镌“涪翁”二字于石上,并留诗纪胜曰:“古木萧萧洞口风,昔人曾此出樊笼。崖前况有涓涓水,好涤尘襟去效翁。”在湖北省建始县城西朝阳观下。相传为古时五峰禅师修行
西藏古地名。约在今昌都地区。唐释道宣 《释迦方志》: “多弥国,又西南至苏毗国,又西南至敢国,又南少东至吐蕃国。”唐少数民族国名。包含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大部。
在今陕西兰田县南辋谷口。《新唐书· 王维传》: 王维、王缙 “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綵。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母亡,表辋川为寺”。李肇 《唐国史补》 卷上: 王维 “得宋之问辋川别业,山水胜
亦作辋子河。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北之昭苏河。《辽史·地理志》: 上京临潢府有辋子河。北宋沈括 《熙宁使虏图抄》: “逾济罔子河,河之广度五步,诘曲蛇行,西南与骆马会。”即“辋子河”。
一作嘉裕桥。即今西藏洛隆县东北加玉桥。清乾隆《卫藏通志》卷4:嘉裕桥“番名三坝桥”。《西藏图考》卷3:嘉裕桥“番名三坝桥,一作三巴桥,一作嘉玉桥,又作假夷桥”。
春秋时宋邑。战国属楚。在今山东鱼台县北古城集。《战国策·秦四》:“秦、楚之构而不离,魏氏将出兵而攻留、方与、銍、胡陵、砀、萧、相,故宋必尽。”方与即此。春秋战国宋邑。在今山东省鱼台县西。《战国策·秦策
在今山东高密市北。古有夷安潭。《清一统志·莱州府一》 谓:“百脉湖在县北十里。盖其故渎也。”
由江苏南京通江西,即宁赣铁路东段。1936年 11 月,分皖段、赣段同时兴筑,至 1937年底,安徽境内从宣城修到歙县,计160公里; 江西境内从贵溪修到陈营 (今万年县),计49.9公里。由于抗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