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梅岭

梅岭

①在今浙江建德市西南五十六里,与衢州市接界。宋 《淳熙严州图经》 卷首 《寿昌县境图》 上,寿昌县南与龙游县交界有梅岭。《景定严州续志》 卷10寿昌县: 梅峰 “在县 (今寿昌镇) 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90寿昌县: 梅岭,“宋建都临安时,此岭最为要道,凡闽、蜀、江西、荆湖、二广、云南、八番、海外诸国来者,皆经其下,亦曰梅峰。元时尚为戍守处”。

②即今福建诏安县东南滨海之梅岭镇。《方舆纪要》 卷99诏安县 “渐山” 条下: “又有梅岭,为戍守处。嘉靖四十四年,戚继光败 ‘贼’ 吴平于此。”

③在今福建武夷山市东南。岭极高峻,上多梅,故名。 朱熹有 “去路霜威劲, 归程雪意深。 玉梅踈半落,犹足慰幽寻” 的诗句。《史记·东越列传》: 汉元鼎六年 (前111),“东越反,发兵入梅岭,杀汉校尉”,即此。

④在今江西南昌市西湾里区,为西山最高峰。《史记·东越列传》: 西汉元鼎五年 (前112),“楼船将军杨仆使使上书,愿便引兵击东越。上曰士卒劳倦,不许,罢兵,令诸校屯豫章梅岭待命”。《索隐》:“豫章三十里有梅岭,在洪崖山足,当古驿道。” 《舆地纪胜》 卷26隆兴府: 梅岭 “在西山极崇峻处。下有梅仙观,今号阳灵观,旧说梅仙弃南昌尉学道于此”。《方舆纪要》 卷84南昌府: 梅岭 “以梅福得名”。

⑤在今江西宁都县东北。《史记·东越列传》:西汉元鼎五年 (前112),闽越反。六年,武帝将伐闽越,“命诸校屯豫章梅岭待命”。《正义》 引 《括地志》: “梅岭在虔化县东北百二十八里。” 《清一统志·宁都州》: 梅岭 “在州东北。……古多梅树,故名。今谓之修岭”。

⑥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广东南雄两县之间。《舆地纪胜》 卷36南安军: 梅岭 “大庾岭上多梅,亦名梅岭”。《方舆纪要》 卷83大庾岭 “自九龄凿开新路后,两壁峭立,中途坦夷,上多植梅,因又名梅岭。一云,本汉初梅鋗将兵至此,故有梅岭之名”。

⑦又名修岭。在今江西广昌县西南六十里。《舆地纪胜》 卷35建昌军: 梅岭 “在广昌。有梅岭水出焉”。


(1)古山名。(1)即今江西、广东两省交界处的大庾岭。《舆地纪胜》引刘嗣元《界康记》:“庾岭多梅,亦曰梅岭。”亦谓因梅销居此得名。(2)在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岭极高峻,上多梅,故名。朱熹有“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玉梅疏半落,犹足慰幽寻”诗句。《史记·东越列传》: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东越反,发兵入梅岭,杀汉校尉,即此。(3)在今江西省宁都县东北。西汉初在豫章郡与东越界上。《史记·东越列传》二元鼎五年(前112年),“令诸校屯豫章梅岭待命”,以备东越。《方舆纪要》赣州府宁都县:“在县北六十里,又北六十里至广昌县,亦谓之修岭,古多梅树。”(2)今山名。又称飞鸿山、台岭。在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据传西汉南昌尉梅福(字子真)曾弃官学道于此,梅岭由此得名。岗峦起伏,逶迤数里,秀木翠竹,景色宜人。岭上有梅仙坛,又称梅仙祠,现建有宾馆。岭下建有江西农业大学、方志敏烈士墓。为旅游避暑胜地,辟有国家森林公园。梅岭—滕王阁风景名胜区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猜你喜欢

  • 蒲石河

    在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西南。民国 《奉天通志》 卷116: 蒲石河 “在宽甸西南九十里”。产煤。

  • 沙砦

    在今福建建阳市西。《方舆纪要》卷97建阳县:沙砦“在县西五十里。《志》云,宋时以县西北唐石上、中、下三里地远民悍,置砦于木坪里以控制之。宣和初,迁于此。元废”。

  • 玉城镇

    北宋熙宁四年(1071)废玉城县为镇,属虢略县。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南六十里。

  • 蚂蚁屯

    清置,在今辽宁凌海市西南。乾隆 《钦定盛京通志》 卷26义州: 小凌河 “至锦县蚂蚁屯入海”。即此。

  • 乾坑 (阬)

    在今陕西大荔县西南四十里。《资治通鉴》: 唐中和三年 (883),“李克用进军乾阬,与河中、易定、忠武军合,黄巢义军尚让等将十五万众屯于梁田陂”。明日大战,义军大败。

  • 毗陵县

    西汉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江苏常州市。东汉属吴郡。西晋永嘉五年 (311) 改为晋陵县。古县名。本春秋时吴季札的封地延陵邑。西汉置县,治今江苏省常州市,属会稽郡。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因避东海王越世

  • 黄歇浦

    即今上海市黄浦江的别称。旧误传此江为战国时楚春申君黄歇所疏导,故名。即“黄浦江”。

  • 粟楼烽

    即今新疆乌什县牙满乡西七十里别迭里熢燧。《新唐书·地理志》 温隶州: “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楼烽。”

  • 茹陂

    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南。《元和志》 卷9固始县: 茹陂 “在县东南四十八里。建安中,刘馥为扬州刺史,兴筑以水溉田”。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为东汉末扬州刺史刘馥开凿的水利工程。

  • 山河堰

    一名柳边堰。在今陕西勉县东南。《宋史·河渠志五》:“兴元府山河堰灌溉甚广,世传为汉萧何所作。嘉祐中,提举常平史炤奏上堰法,获降敕书,刻石堰上。中兴以来,户口凋疏,堰事荒废,累曾修葺,旋即决坏。乾道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