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东山
亦作东武山。在今四川射洪县西北武东乡境。《方舆纪要》 卷71射洪县 “金华山” 条下: “县东七里有武东山,亦高秀,以武水经其西而名。” 唐陈子昂世居于此。
亦作东武山。在今四川射洪县西北武东乡境。《方舆纪要》 卷71射洪县 “金华山” 条下: “县东七里有武东山,亦高秀,以武水经其西而名。” 唐陈子昂世居于此。
即今浙江绍兴县东北马山镇。乾隆《绍兴府志》卷7《市》引《万历志》:马山市“在府城北二十里”。
一名七里头。在今湖北南漳县西七里。《方舆纪要》卷79南漳县:七里滩镇“旧为盗贼出没之所。向有巡司。嘉靖中移置于保康县之常平堡”。
战国魏邑。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南十二里轵城镇。《史记· 秦本纪》: 昭襄王十六年 (前291),“左更错取轵及邓”。《正义》 引 《括地志》 云: “故轵城在怀州济源县东南十三里。”古邑名。战国魏邑。即今
即今陕西镇巴县南九十里渔渡镇。《清一统志·汉中府二》: 渔渡坝巡司 “四面崇山,中开田坝,接四川通江县界。明隆庆中,移本府通判驻此。崇祯中改设守备”。清置巡司于此。即今陕西省镇巴县南渔渡镇。明隆庆年间
俗名桥头。即今江苏吴县西北二十八里通安镇。明崇祯 《吴县志》 卷16有通安桥。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长洲县图: 西北有通安桥。民国 《江苏六十一县志》: 吴县西北有 “通安桥镇”。
在今四川阿坝县境。《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三年 (426),“吐谷浑握逵等帅部众二万落叛秦,奔昂川,附于吐谷浑王慕璝”。
明洪武八年 (1375) 置,属福建行都司。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市东。清康熙十八年 (1661)废。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治今福建省建瓯市城区东。属福建行都司。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
1927年由开封县城区析置开封市政筹备处,1929年9月改组为市政府。治所即今河南开封市。1930年9月裁撤。1936年1月复置开封市。同年5月又裁撤。1948年10月解放后复设开封市。1949年为河
即今山东苍山县西北大北庄。旧属峄县,民国时有县佐驻此。
亦作葛笼城。为大理国屈部居住城。在今四川德昌县南。《元史·地理志》 德昌路: “在建昌西南,所居蛮号屈部。元至元九年内附。十二年立定昌路,以本部为昌州。二十三年罢定昌路,并入德昌路,治本州葛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