汧县
周时为秦汧邑,襄公二年(前776)建都于此。春秋时秦宁公二年(前714)徙都平阳后置为县,治所在今陕西陇县东南三里。秦属内史。汉属右扶风。西晋属扶风郡。北魏改名汧阴县。
古县名。秦置(一说西汉置),治今陕西省陇县东南。即秦襄公故都。两汉、魏、晋属右扶风。西魏废帝改为汧阴县。
周时为秦汧邑,襄公二年(前776)建都于此。春秋时秦宁公二年(前714)徙都平阳后置为县,治所在今陕西陇县东南三里。秦属内史。汉属右扶风。西晋属扶风郡。北魏改名汧阴县。
古县名。秦置(一说西汉置),治今陕西省陇县东南。即秦襄公故都。两汉、魏、晋属右扶风。西魏废帝改为汧阴县。
清科布多参赞大臣所辖二十三卡伦之一。在今哈萨克斯坦东北塞米巴拉金斯克州东南斋桑泊东北。何秋涛 《朔方备乘》 卷10: 昌吉斯台喀伦 “西至那林一百十里,喀伦西有霭图拜山”。
在今福建福州市东南马尾镇的马限山麓。清光绪十二年(1886)为纪念中法战争马江海战阵亡烈士而建。有前后两进,正厅及两庑祀殉难官兵七百九十六人,前厅有石碑一方,记海战经过。祠西为墓园。1920年重修,将
亦作石墙隘。在今广西鹿寨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07修仁县:石墙隘“在县西南,向为瑶僮门户。万历中置官兵戍守于此,为石墙营”。清设把总防守。明万历间立,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东南石墙。清时设把总防守
战国秦筑,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高低堡子村一带。为秦咸阳宫殿之一。《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载: 秦昭王七年 (前300),“樗里子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又,同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坐章台见相
一名禹祈山。又名禹迹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南。洞庭山支脉。南宋范成大 《吴郡志》 卷15:“禹期山在太湖中。旧说禹导吴江,以泄具区,会诸侯于此。”
1914年改清江县置,属贵州镇远道。治所即今贵州剑河县。1923年直属贵州省。剑河县城位于沅江支流清水江南岸。清水江亦名剑河,故县以剑河为名。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中段。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积20
唐改戎成县置,属藤州。治所即今广西苍梧县(龙圩镇)。永徽中属梧州。光化四年(901)属桂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废。次年复置,属梧州。熙宁四年(1071)废入苍梧县。即“戎成县”。
①即今甘肃张掖市西北沙井乡。《清一统志·甘州府》:沙井堡“在张掖县西北五十里。东至甘泉驿五十里,西至沙河堡二十里。兼置驿于此”。②即今甘肃兰州市西北沙井驿。《清一统志·凉州府二》:沙井堡“在平番县(今
①南朝梁天监五年 (506) 置,治所在河南城 (今河南新野县东北)。寻废。②唐武德三年 (620) 置,治所在南阳县 (今河南南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南阳市及南阳、唐河二县地。八年 (625) 废。
在今新疆巴楚县东北。《新唐书·地理志》 引贾耽 《四夷路程》: “谒者馆又六十里至据史德城,龟兹境也,一曰郁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