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
又称沅水。《山海经·中山经》:“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在湖南省西部。上游称清水江。源出贵州省东南云雾山,东北流入湖南省,至洪江市黔城镇以下始名沅江。继续东北流,到汉寿县入洞庭湖。长 1033 千米,流域面积8.92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 2220 米3/秒。主要支流有巫水、辰水、酉水、渠水、沅水、溆水等。河道弯曲,多险滩。水力资源丰富,干流建有五强溪水电站,是省内最大水电站之一。支流酉水上建有风滩水库及水电站。贵州省锦屏县远口镇以下可通航。参见“清水江(2)”。
又称沅水。《山海经·中山经》:“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在湖南省西部。上游称清水江。源出贵州省东南云雾山,东北流入湖南省,至洪江市黔城镇以下始名沅江。继续东北流,到汉寿县入洞庭湖。长 1033 千米,流域面积8.92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 2220 米3/秒。主要支流有巫水、辰水、酉水、渠水、沅水、溆水等。河道弯曲,多险滩。水力资源丰富,干流建有五强溪水电站,是省内最大水电站之一。支流酉水上建有风滩水库及水电站。贵州省锦屏县远口镇以下可通航。参见“清水江(2)”。
在今陕西合阳县东二十五里。《资治通鉴》: 唐贞元元年 (785),“ (马) 燧与浑瑊、韩游瑰进军逼河中,至焦篱堡”。胡三省注: “焦篱堡,在河中府河西县西。”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北。唐贞元初马燧讨李怀
清乾隆十一年(1746)置,属雅州府。治所在今四川新龙县西北。嘉庆二十年(1815)废。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置,治今四川省新龙县。属雅州府。嘉庆二十年(1815年)废。
又名范青漾、范家田。俗称新开湖。在今江苏昆山市东南七十里。《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昆山县: 赵田湖 “南连淀山湖,一望巨浸,其北即千墩浦口也”。今为淀山湖北部湖区。
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北古淮河北。《魏书·元澄传》:“遣统军傅竖眼、王神念等进次大岘、东关、九山、淮陵,皆分部诸将,倍道据之。”在今江苏省盱眙县西北古淮河北。《资治通鉴》: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北魏元
简称临城支线。自今河北临城县东北鸭鸽营站至临城煤矿。长15.2公里。为京汉铁路支线。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动工修建,三十四年(1908) 通车。1945年被拆除。
即今江苏灌南县东莞渎。《清一统志·海州》 “板浦镇” 条下: 莞渎镇 “在州东南百四十里,亦有盐场”。
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华阴市东南五里。西汉高帝八年(前199)改为华阴县。古县名。秦置,治今陕西省华阴市东。属内史。西汉改名华阴县。
在今安徽铜陵县北十里长江中鹊头山上。《宋书·邓琬传》: 泰始二年 (466),“刘胡率轻舸四百,由鹊头内路,欲攻钱溪”。《资治通鉴》: 南朝梁承圣元年 (552),王僧辩讨侯景,二月 “使侯瑱袭南陵、
为熊耳山之殊称。又名鸾山、峦山、闷顿岭。在今河南卢氏县东、栾川县西北。为伊水发源处。《山海经· 中山经· 中次二经》: “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 《汉书·地理志》
唐光化元年(898)置,在今浙江临安县城。《新五代史·吴越世家》:钱鏐既贵,“宴故老,山林皆覆以锦”,故名。天复元年(901)改为衣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