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洛浦县

洛浦县

①唐天授二年 (691) 析大乡县置,属溪州。治所在今湖南保靖县西南大妥乡甘溪村。《元和志》 卷30洛浦县: “以县西洛浦山为名。” 长安四年(704) 改属锦州。五代废。

②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析于阗县置,属和阗直隶州。治所即今新疆洛浦县。民国初属新疆喀什噶尔道。1920 年改属和阗道。1930 年属和阗行政区。后直属新疆省。民国 《新疆志稿》 卷3: 洛浦,“回语呼为多乐普,谓肩叉骨也。洛浦二字由此得音”。


(1)古县名。唐置,治今湖南省保靖县西北。属锦州。五代时废。(2)今县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南,南靠昆仑山,西以玉龙喀什河为界与和田县、和田市隔河相望。属和田地区。面积1357.2平方千米。人口24.2万。有汉、维吾尔、回族、哈萨克、满等族。辖2镇、8乡和1直属管理区。县人民政府驻洛浦镇。其名称来历有二说:其一,“新疆图志”注:“洛浦回人”(维吾尔族)呼为多乐普,意为“肩胛骨”;其二,洛浦一名系蒙古语,系罗布一名之异译,据《成吉思汗传》的作者蒙古族历史学家赛熙亚乐说,意为“苦水沼泽地”或雅化称之为“水乡之地”。西汉永平四年(61年)于阗国并皮山、渠勒、扜弥诸国地。自此,洛浦历各朝,其地尽属于阗国至唐,为于阗西地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析和阗东境(玉龙喀什)河以东十五庄,于阗西境乙根兰干以西二十三庄置县”,属和阗直隶州。1913年属喀什噶尔道,1920年属和阗道。1924年废道直属新疆省。1950年属和阗专区(1959年改名和田专区)。1970年属和田地区。地处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有铁克勒克山,海拔 5466 米,前山区有阿其克山、欧吐拉克山、库玛提山,海拔高度平均在3500米左右。主要河流有玉龙喀什河、阿其克河、欧吐拉克河、沙克河、帕合塔勒克河。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兼种稻、油料、瓜果。种植有桃、梨、杏、石榴、苹果、葡萄、核桃、桑林。矿产有石灰石、石膏、黏土、煤、铁。玉龙喀什河上游地段古时就为淘沙洗金之地,胡麻地(库玛提)玉龙喀什河古道自古盛产优质和田羊脂玉,境内产药用植物大芸、甘草、麻黄、枸杞、锁阳、红花。工业有建材(水泥、石膏、石灰)、农机、采矿、电力、食品加工、粮油加工、轧花、织毯、铁木器加工、丝绸加工等。315国道横穿县境。名胜古迹有热瓦克佛塔、阿克斯皮力(古城遗迹)、巴格达特麻札(古墓)、苏买(古墓)、依玛木阿斯木(古墓)、布亚麻札(古墓)、山普鲁古墓葬群等。


猜你喜欢

  • 零渠

    即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县西,为沟通湘江与漓江之运河。《寰宇记》 卷162兴安县: “秦凿渠在县南二十里。本漓水自柘山之阴西北流,至县西南合零渠。”

  • 药 (藥) 师崖石刻

    在今四川大邑县西凤凰山凤凰禅院背后。《清一统志·邛州》: 凤凰山 “在大邑县西八十里。有药师岩、虎擘泉、骑鲸柏诸胜”。药师崖石刻始凿于唐开成二年 (837),其后五代、宋、元、清均曾增刻。石刻全长15

  • 晋乐县

    ①东晋置,属牂牁郡。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北境。南齐属南牂牁郡。梁废。②十六国成汉置,属沈黎郡。治所在今四川汉原县北。东晋永和三年 (347) 灭成汉后,移治今四川崇州市西北三十里公议场,属晋原郡。南齐属

  • 顺化营

    本辽顺化城。即今辽宁普兰店市。金王寂《鸭江行部志》: “自永康次顺化营,中途望西南两山,巍然浮于海上,访诸野老,云此苏州关也。” 朱希祖考证云: “顺化营即辽之顺化城,与宁州、苏州皆相近,故可望苏州关

  • 平羌江

    即青衣江。在今四川西部。《元和志》卷32严道县:平羌水“经县东二里”。《舆地纪胜》卷147雅州:平羌江,“《图经》云:平羌水自卢山发源,至严道之多功峡合碉门、荣经三江,抵郡城下,自此而东即与阳山江合流

  • 桃枝岭

    即桃支岭。在今浙江缙云县西南三十里。《陈书·侯安都传》: 天嘉三年 (562),“安都乃步由会稽之诸暨,出于永康,(留异) 大恐,奔桃枝岭”。即此。古山名。又称桃花岭、冯公岭。在今浙江省缙云县西南。南

  • 置口戍

    在今陕西凤县西南。《金史·章宗纪》:泰和六年 (1206),宋四川宣抚副使吴曦降,右监军遣兵趣凤州,完颜纲遣 “张仔会吴曦于兴州之置口”。即此。

  • 需源城

    在今甘肃环县北。《方舆纪要》 卷57庆阳府环县: 需源城 “在县北四十里。宋置,其城北面圮于环河”。“需源” 或为 “肃远” 之讹。

  • 似龙山

    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北南丰镇东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01开建县:似龙山“高二十丈,周四十余里,蜿蜒如龙”,因名。

  • 徐海道

    1914年依前徐州府、海州直隶州辖境置,属江苏省。治铜山县 (今江苏徐州市)。辖境约当今江苏丰县、徐州、睢宁、宿迁、沐阳、灌南、响水以北地区及安徽萧县、砀山2县地。1927年废。1914年6月以清末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