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山
即今安徽六安市东南之洪山。《方舆纪要》卷26六安州: 洪家山 “在州东南七十里。有寨。四周石崖险峻。宋绍兴中,有洪氏率里民保聚于此”。
古山名。在今安徽省六安市东南。南宋绍兴中,有洪氏率乡民筑寨保聚此山,故名。
即今安徽六安市东南之洪山。《方舆纪要》卷26六安州: 洪家山 “在州东南七十里。有寨。四周石崖险峻。宋绍兴中,有洪氏率里民保聚于此”。
古山名。在今安徽省六安市东南。南宋绍兴中,有洪氏率乡民筑寨保聚此山,故名。
1913年改武鸣府置,属广西南宁道。治所即今广西武鸣县。1928年直属广西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南宁市区北部、大明山西。属南宁市。面积 3367 平方千米。人口64.5万,86.6%为壮族。辖14
①在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归州镇南十里。《舆地纪胜》卷74归州:灵泉寺“在州西三里。面西临水,状如瀑布。张无尽于院著《华严合论》”。《清一统志·宜昌府》:灵泉寺“《州志》,寺前一井,深丈余,居山腰,其井水消
在今四川梓潼县东北。《汉书·地理志》梓潼县:“五妇山,驰水所出,南入涪。”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梓潼县“有五妇山,故蜀五丁士所拽蛇崩山处也”。同书《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 许嫁五女于
即今湖北枝江县西四十六里白洋镇。《清一统志·荆州府二》:白洋市“在宜都县东十里,大江北岸”。
即今辽宁灯塔县西南张台子镇。民国《辽阳县志》卷2:“张台子(站)……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创修。”
东晋成帝时析云南郡置,属宁州。治所在弄栋县(今云南姚安县西北十七里旧城)。辖境约当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西部。南齐治所在青蛉县(今云南大姚县)。南朝梁末废。东晋成帝时置,治弄栋县(今云南姚安县西北)。属
明初置,属广州府清远县。在今广东清远市东高桥镇。
在今湖南桑植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77桑植安抚司: 雷打崖“在司 (治今美坪峒) 西南。其崖崩裂,世传雷所击也。往来者缘梯而过,称为险绝”。
即今四川嘉陵江。一名漾水。《汉书·地理志》陇西郡西县:“《禹贡》:嶓冢山,西汉所出,南入广汉白水, 东南至江州入江, 过郡四,行二千七百六十里。”《水经·漾水注》:“今西县嶓冢山,西汉水所导也。”又云
明嘉靖二年(1523)置,治所即今山西神池县西北六十里八角镇。清初废。